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省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河南省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1
11 1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包括A(甲)、B(乙)、C(丙)三型。其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暴发性流行、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儿童多发、学校幼托机构和家庭聚集性发生为流感的四大特点。
    流感属于中医“温病”“时行感冒”范畴,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咳嗽、咽痛、身困为主,轻重差异较大,部分患儿可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依据我省发病情况,遵循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遴选专家成立儿童流感防治专家指导组,制订以下中医药防治方案。

    一、病因病机
    病因多为风热时邪,或夹湿或蕴毒,传变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肺主皮毛属卫,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表现为邪气犯卫证;少数表现为短暂的类风寒表证;表证未罢,邪入气分,尤其是中焦湿热素盛者,见卫气同病。
    邪正相争,邪入气分,根据邪传气分后的病位不同分别表现为热壅肺气证及热入阳明证,我省以热毒壅肺证为主。邪气深入,灼伤气营,成气营两燔之证;重症可出现毒热内陷、内闭外脱。后期伤及正气,邪退正虚,见气阴两伤、余热未清。
    小儿正气不足,邪传迅速,易夹痰夹滞夹惊,与普通感冒相似,本方案中不再赘述。
    二、临床表现
    我省儿童流感临床特点鲜明: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证见多端,多有流感接触史。
    初起邪在卫分,患儿多数为高热、流稠涕或黄涕、打喷嚏、咽痛及咳嗽严重等邪热袭卫证候,少数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流涕、打喷嚏、咽痛、轻咳等较短暂类风寒犯卫证候,但很快从热而化。
    1~3天后邪入气分,表现为高热、面赤、汗出、烦躁、口渴、咳嗽、咯痰、气喘及胸痛等风热邪毒犯气证候或者热壅肺气证;部分患儿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出现壮热、头痛、烦躁不安,或出现神昏谵语、斑疹隐隐等气营两燔,甚者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等内闭外脱重症。
    后期正虚邪恋,表现为低热、乏力、轻咳少痰、咽痛声嘶及自汗或盗汗等气阴两伤兼余热未清证候。
    三、临床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一)临床诊断病例
    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二)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3.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鉴别诊断
    注意早期鉴别重症流感,参考《儿童流感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及《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察病机传变。温病传变,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临证详察其证候类型。
    2.审虚实变化。但凡温病,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中期邪正相搏,后期多正虚邪恋。
    (二)治疗原则
    根据辨证要点,适时选用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清气泄热、清气凉营及益气养阴兼清余热之法。有兼夹证者随证治之。方中剂量为6~14岁儿童用量,其他年龄段酌情加减。
    (三)证治分类
    1.风热袭卫证(卫分证)。
    症状:发热,流稠涕或黄涕,喷嚏频作,汗出,头痛,咳嗽,口微渴,肌酸乏力,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药用: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穗6克,薄荷6克(后下),淡豆豉10克,桔梗6克,牛蒡子10克,芦根15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抗感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小儿柴桂口服液等。
    注:若部分患儿早期表现为类风寒袭卫证,可予以荆防败毒散加减,但应酌加蒲公英、贯众等清热解毒药。
    2.邪伏膜原证(卫气同病)。
    症状:憎寒壮热,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周身酸痛,汗出,流黄涕,打喷嚏,头痛,咳嗽,咽红,舌质红,苔黄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滑数。 
    治法:辟秽化浊,佐辛凉解表。
    方药:达原饮加味。
    药用: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3克,知母6克,芍药6克,黄芩6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金银花6克,连翘10克,薄荷3克(后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及甘露消毒丹等。
    注:部分患儿表邪未解,部分已入里化热,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柴葛解肌汤加减。
    3.热毒壅肺证(气分证)。
    症状:高热,口渴,咳嗽频剧,胸闷气喘,黄痰,汗出,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白虎汤合麻杏石甘加味。
    药用:生麻黄6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金荞麦15克,桃仁6克,川贝1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痰热清注射液及喜炎平注射液等。
    注:部分患儿以阳明证为主要气分证表现,可选用白虎汤及承气汤加减。热毒壅肺重者多表现为痰热壅肺、热结大肠之脏腑同病,可选宣白承气汤加减,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措施。
    4.气营两燔证(气营分证)。
    症状:壮热,头痛,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咳嗽气急,胸闷喘促,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方药:白虎汤合清营汤。
    药用: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水牛角24克(先煎),生地10克,玄参10克,竹叶心6克,麦冬10克,牡丹皮6克,金银花6克,连翘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及热毒宁注射液等。
    注:如热盛动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若热毒内陷、内闭外脱可用参附注射液等,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正虚邪恋证)。
    症状:低热,咳嗽,少痰,倦怠乏力,口干,咽痛声嘶,自汗或盗汗,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
    药用:太子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淡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半夏6克,陈皮6克,甘草6克。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及生脉饮等。
    加减:在以上辨证基础上,如高热持续或有惊厥史可加用羚羊角粉、钩藤及安宫牛黄丸;食欲不振者可加用鸡内金、神曲;咽痛明显加山豆根、升降散(僵蚕、片姜黄、生大黄等);咳嗽加葶苈子、前胡及炙百部;泄泻加车前子、生薏苡仁;周身酸重疼痛加赤芍、葛根及三妙散;头痛加川芎;急性期各型可加大青叶、蒲公英及绵马贯众等。
    五、西药治疗
    参考《儿童流感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及《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六、预防调护
    1.“避风寒”。冬季风寒之邪当令,应注意保暖并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在人员密集场所逗留;外出,尤其就诊时,应戴口罩做好防护;做好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学校、托儿机构若出现集体发热,应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2.“节饮食”。饮食清淡,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优质蛋白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慎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注意适当锻炼身体。 
    4.“和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克服对流感的恐惧,心安而不惧,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预防方。(1)流感凉茶方(适合正常体质或偏热体质者):生石膏30克,绿豆50克,蒲公英15克,竹叶15克,芦根30克,水煎服,代茶饮,为一人一日剂量;(2)贯众汤:绵马贯众50克,水煎服,可供四人一日用量;(3)流感代茶饮方(适合体质偏弱见气阴两虚证者):太子参3克,石斛3克,麦冬3克,金银花3克,泡茶饮用,每日一剂,为一人一日剂量。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