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席子明
专家介绍
(席子明,博士,主任医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所撰写的反应社情民意的文章被中共中央统战部《零讯》刊发;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外科临床、医院文化研究等工作。)
具体表现
一、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就国家层面而言,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就省级层面而言,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就地市级而言,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地市级城市;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县、乡、村,这些迫切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地方,却没有或相对缺乏优质医疗资源。 二、人民群众医疗负担还十分沉重。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标准还很低,医保药品目录、检查目录、治疗目录范围还很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看病的需求。 三、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还有待加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诊疗人次高。然而,基层人员学历低,少数人甚至没有学历(或为祖传,或为师传),缺少进修、培训机会,诊疗技能、水平、能力不足。 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陈旧、短缺,环境差,有一些甚至门诊仅有一张桌、病房仅有一张床。 四、养老服务机构不足,服务标准有待规范,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有待改进,医养结合的床位有待增加。 五、重大疾病、慢性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当前的贫困人口中,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在上升,从两年前的42%上升到现在的44%。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特别关注,也是解决下一步问题的一个重点。 六、新生儿出生缺陷问题还十分严重。 当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1996~2000年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80万~120万名缺陷儿出生,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6%。 孩子对家庭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个有出生缺陷孩子的家庭根本谈不上追求美好生活,还会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乃至亲戚朋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困难重重。 八、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背景、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健康能力、健康素质、生活环境、民族习惯、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医疗现状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千差万别,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
解决路径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切切实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环境,增加设备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是人才建设。没有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就会成为海市蜃楼。 但是,怎样才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呢?怎样才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呢? 答案是:培养。包括大学定向、免费招收志愿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毕业生,层次应以本科生为主,兼顾少量专科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地级市市区为单位,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实训中心,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技术,更新知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卫生需求。 人才引进包括硬性引进、柔性引进、短期服务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要强调柔性引进和短期服务。柔性引进是上级医疗卫生单位高素质人才以灵活形式受聘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基层的需要,不定期地到基层从事讲学、门诊、查房、手术等;短期服务指上级医疗卫生单位高素质人才,定期到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带教。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是医疗设备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看病仅凭把脉或听诊器,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可以说,一家医疗机构没有一定规模的现代诊疗设备,要想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是很难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支撑是医疗环境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符合医疗要求的基础建设(病房、门诊、餐厅、信息化、消防等)、配套设施(超市、网吧、书吧、茶吧、咖啡吧、医务人员服装服饰等)、绿化等。软环境包括管理团队、管理效能、人文环境、服务态度、后勤服务、医院文化等。 二、着力发展远程医疗和医联体建设,为基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争取一定区域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通过远程医疗覆盖到县、乡、村医疗机构,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建立管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区域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发展远程医疗和医联体建设,有效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高度重视养老问题。 养老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一是要全力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把健康政策融入一切政策中,把健康事业融入一切事业中,把健康教育融入一切教育中,把健康理念融入一切人群中,把健康产业融入社会大产业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老年人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健康老年人数。 二是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医疗)养老的需求,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科学、合理解决养老费用问题。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只有实施多头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养老所需医疗费、生活费、住宿费、护理费、照料费等费用问题,确保老年人有尊严地养老、快乐地养老、无忧无虑地养老,真正享受“夕阳红”,安享晚年。 四、坚持预防为主不动摇,建立覆盖全社会、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预防第一、防未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在全国全面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防控各类重大疾病;深化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产前检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强化妇女、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山区和偏远地区人口等特殊人群健康工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根除“四害”,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污染治理,强化食品安全;坚决打赢因病致贫、因病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 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是人民群众的要求。要进行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确保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要坚决打压虚高药品价格,确保常用药、廉价药不断档;坚决普及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确保人民群众医疗费下降;进行医疗保险支付改革,逐渐完善医保药品目录、检查目录、治疗目录、慢性病目录等,逐渐增加报销比例。 总而言之,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切医疗行为、一切卫生问题、一切医疗卫生花费都由国家承担,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全国人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最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卫生需求与医疗卫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