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帕金森病需要规避哪些误区? □陆卫风
帕金森病的漏诊率与误诊率相当高,特别是早期帕金森病,漏诊率和误诊率可达到5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帕金森病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外,还有一些临床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认为偏方能治疗帕金森病 坐诊时,笔者时常碰到一些被医疗广告诱导的患者。他们误以为用某些偏方就可以根治帕金森病,既耽误了治疗时机,又加重了经济负担。比如,目前很多人深信注射神经节苷脂对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不以为然。 一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神经节苷脂可以协助旁支神经萌芽,从而帮助患者康复。于是,市场上出现了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的说法。但其实人身上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支持这种想法,而且截至目前也没有正式的科学报告。另外,神经节苷脂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还没有通过临床验证。 误区二:吸烟能防治帕金森病 社会上曾经流传“吸烟可以防治帕金森病”的说法。事实上,这种民间说法并非无根据。有研究表明,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以及4-苯基吡啶等可以抑制导致帕金森病的某些神经毒素的毒性作用,促进其降解,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从而保护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 然而,大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吸烟除了可以导致肺癌、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外,对于已经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且长期大量吸烟还可导致脑动脉硬化,反而会增加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误区三:当颈部和腰部疾病治疗 刚刚发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会感觉肢体无力,肢端发硬、发僵、不灵活,有时还会有酸困疼痛的感觉,患者往往以为是颈椎或腰椎出了问题,到骨科拍片,做CT检查;对于疾病早期单侧肢体出现症状的患者,医生也易误诊为颈椎、腰椎疾病,甚至有些腿部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还被误做了椎间盘手术。 其实,帕金森病和颈部、腰部疾病的疼痛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必要时应该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误区四:相信手术能根治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治疗通常不是一种方法就能解决的,大多数患者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康复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还需要进行外科治疗,但手术后仍然需要服药和辅以其他治疗。 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公认的是以左旋多巴特别是复方左旋多巴为“金标准”的药物治疗,另外就是被誉为近年来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重大突破、目前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 误区五:寄希望于“脑移植手术” 目前,有些医院打出所谓的“脑移植手术”招牌,实质只是通过定向手术,注射胚胎脑细胞悬液,来减轻症状,而一旦占位效应解除,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另外,干细胞脑移植术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虽有细胞成活,但还不能取代原细胞发挥作用。200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一项临床试验计划,方法是向脑内注射一种能产生多巴胺的转基因病毒。这是一种新思路,尚在临床试验中。由此可见,寻找一种能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还有待人类进一步探索。(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陆卫风,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功能学组负责人,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调控中心门诊负责人,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癫痫协会会员、北美神经调控协会会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6年,陆卫风在河南省首先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调控中心门诊;2017年又继续开展了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DBS治疗;2017年在“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中,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临床级干细胞立体定向脑内移植手术,填补了国际空白。
1.“一托二”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解决双侧肢体症状。 2.全球首创远程无线程控,方便医生和患者的程控操作,有效缩短程控时间。 3.全球领先的刺激芯片设计,实现左右脑异频程控,提供更合理的刺激参数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多达13组刺激程序储存和选择,对患者的周期性症状波动提供了精细化的控制选择。 5.最先进的电池技术,提供5~10年的持续健康守护。 6.磁性开关加速神经刺激器无线信号的侦听频率,节省程控时间;同时具有紧急开关神经刺激器的功能,最大限度保障治疗安全。 7.在0.5毫米、1.5毫米触点间距的基础上,专属提供1.0毫米间距电极,在植入电极随机偏差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至少两个电极触点进入丘脑底核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 8.颅孔电极锁拥有美国专利,实现电极的即刻、自动锁定,解除电极移位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