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系统的中层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素质 □郭增宏
卫生健康系统组织机构链条密集,工作岗位性质特殊,科学技术要求含量高,管理教育运行结构繁杂,服务质量与效能密切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大局。卫生健康系统的中层管理者是单位(机构、部门)的中坚力量,在推进工作落实、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技术把关、参谋决策、管理定向等枢纽性作用,必须具备适应本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契合时代发展的整体素质。
A在职业品行上站得稳、靠得住
卫生健康事业是民生大业。医疗卫生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承载的时代使命光荣而艰巨。卫生健康系统的中层管理者作为特定岗位独当一面的领头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牢固的职业精神,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做到忠于组织、热爱本职,修炼品行、情系患者,把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作为立足固本之魂。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金钱迷漫的关口,卫生健康系统的中层管理者更要严控人性本能,刻苦历练,抑恶扬善,淡泊名利地位,不仅要履行好管理部属的责任,还要自觉约束个人行为,时刻保持清醒不犯糊涂;除了政策和制度规定范围之内的利益外,不可利用职权、技术谋取任何私利,始终以满腔热忱,善意对待所有服务对象,以具体行动把悬壶济世、防病除疾的健康“纯酿”送到患者的心坎上,做本岗位(部门)的表率,做同仁的榜样,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时代职业精神,坚守端庄的仪态言辞之德、满腔热忱的情感责任之德、高超精湛的岗位技能之德、互相尊重的师长同仁之德、永无止境的钻研求教之德、无怨无悔的爱岗敬业之德,在职业品行上站得稳、靠得住。
B在技术服务上用得好
在医学科学探索人体奥妙的进程中,未知的盲区还有很多,无数的健康问题需要求解。即便在临床实践中,很多问题已有“基本答案”,但大量问题的“标准答案”还没有得出来,医学科技的不完美将会长期存在。 卫生健康系统每位从业人员,无论头衔多耀眼、医学技术多高超、工作经验多丰富,在学识、见识等技术和管理科学领域都存在“空白”,都有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谁也没有资格停滞不前“吃老本”。 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单位(部门)的领“道”者,对专业技术的追求容不得半点儿虚伪和骄傲,必须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要像钉钉子那样,有一股韧劲和钻劲,精心在工作实践中学,热心向书本、向社会学,虚心向老师、同仁学,潜心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探索医学科学前沿技术路径,追寻打开医学领域尖端技术通道的“金钥匙”。 针对卫生健康岗位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中层管理者应专注专业岗位技能管理要求,熟悉各环节运行流程,知晓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卫生健康政策法律法规,历练依法依规管理思维和依法执业自觉,掌握“管”住理、“管”好理的本事;要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注意解决现实问题和技术难题,前瞻研判未来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新问题、新挑战,认真甄别,选准突破口,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 医疗、护理岗位上的中层管理者要熟练掌握本科室专业技能,学会组织和技术管理;机关部门中层管理者要会协调、会指导、会书写、会表达、会处理问题,学会机关工作艺术;综合岗位中层管理者要懂行政、懂政治、懂业务,了解科学管理规范和方法,成为综合管理的行家里手。 只要是有益的、可用的能力,中层管理者都可涉猎,只要不是反科学、伪科学的知识,学得越多越好;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勤读、勤写、勤记、勤问、勤思,坚持攀登知识能力制高点,不断积累更新实践知识,并通过刻苦磨炼,将其转化为更高的实际能力。
C在综合素质提升上要盘活创新动力
人才学告诉我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专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虽然通常情况下,依靠单一能力的“一招鲜”“一门精”还可以“过得去”,但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一专多能、专博相融的“复合型”素质越来越重要。 卫生健康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多,科学知识密集,人员结构成分复杂,处在第一线的中层管理者,想要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管得好”,需要在精于专业技术的同时,具有相对渊博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软硬实力的融合体,具有全面系统特性。纵观目前中层管理者综合能力现状,具备较强的思考力、观察力、书写力、沟通力、理解力、执行力、交际力、包容力、应急力等9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一、思考力就是“行成于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大量的、个别的事件中找出共有和特有的规律。 中层管理者要当“有心人”,每听一次讲课、参加一次培训、读一篇文章,包括做一台手术、开一次方剂,都要比较迅速地概括出其中要点,归纳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形成独到见解,理出突破局面的新办法、新路子,盘活创新动力。 二、观察力就是围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大局,结合岗位特点性质,从服务千家万户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出发,善于捕捉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中层管理者遇事要多问“是什么、为什么”,特别要注意思考一个时期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比如,面对深化医改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针对单位的业务拓展、专科专技建设,我们能够做什么;发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促使符合逻辑规律的联想、判断、推理达到升华。 三、书写力就是起草材料要有较好的文笔技巧。 中层管理者要做到熟悉大政方针,起草材料符合职业要求,语句通顺,表述正确,提纲挈领,观点鲜明,告知明白,一语中的。 四、沟通力就是“会说话”。 中层管理者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传达指示、协调工作、接待来访等,要大量使用口头语言,尤其是遇到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等需要及时报告;在诊疗过程中,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在事理、医理、病理上解疑释惑,要做到态度平和亲切,口齿清楚,表述准确,条理分明。 五、理解力就是正确理解上级意图,准确了解下级呼声。 中层管理者在听取上级指示、受领重要任务、回答咨询时,要掌握重点、要点;参加会议、听取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时,要撷取精华;处置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摸清真情,做到心中有底等。 六、执行力就是用活、用足政策规定,抓住重点,纲举目张,不推不拖,敢于担当,排除困难,干净利落。 当前,中层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克服和纠正“选择执行”“被动执行”“虚假执行”和“情绪执行”等问题。 七、交际力作为一种现代能力不可小觑。 没有哪个闭门不出的人会有出息,没有哪个集体不跟其他单位(部门)联系会有发展,没有哪个国家闭关锁国会有发展活力。 八、包容力体现素质和胸怀。 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还要能够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正确认识各种性格的优缺点,多看别人的长处,对同事做到相互尊重、关心、支持和帮衬,以诚心换真诚,用人格魅力塑造威信、赢得信任。 九、应急力就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参加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冲在第一线的是医疗卫生工作者。中层管理者是骨干力量,平时应特别抓好队伍建设,按照应急预案定人、定位、定责任,切实掌握应急处置的方法,做到有备无患,战时便可拉得出、跟得上、救得准。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