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学经典,他们每天多花二十分钟 |
|
本报记者 索晓灿 “讲桂枝汤,首先要讲太阳病。《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在说太阳中风证的病机。这是《伤寒论》的开篇,其中提到的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用量相同,主要作用是调和营卫,达到治疗太阳中风病的效果。” 7月2日上午7时40分许,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肺病科医生办公室,医生庞志勇开始了当天的经典讲解。在场聆听的有科室其他医生,还有在这里学习的规培生和实习生。 “临床应用桂枝汤,关键在于发汗。不论每天吃几服药、连续吃几天,患者发汗这个标准是大家认可的。” “桂枝汤是个基本方,在其上有很多变方。这也是它成为《伤寒论》第一方的原因。” “我之前接诊过一个皮肤病患者,应用桂枝汤加减疗效很好。桂枝汤不仅能调和营卫,还能畅通气血……” 庞志勇讲完后,其他医生结合临床谈感受,对中医经典的集中学习逐渐发展成经典应用于临床的小组讨论,有时大家针对具体病例时还会有一些争论。在不断的争论中,这堂课的内容更加丰富。 重温经典不脱离临床,是这堂课的一个特色。在肺病科,这堂课已经坚持了六七年。 从六七年前开始,头一天值班的医生提前备课,其他人每天早上提前20分钟到科室集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老师。 这堂课最开始是从《汤头歌》讲起的。那时,庞志勇开始站在大家前面讲课。“站在大家面前讲课,自己就必须认真备课,不仅需要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还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延伸学习,应对课上大家的随机提问和讨论。”庞志勇说,站在大家面前讲课一点儿也掺不了假。虽然这些内容在学校都学过,但是当时了解程度不太深,跟实践结合得也不太紧密。结合治疗、功效、实践系统讲解是这堂课的重点。 《汤头歌》逐条讲解学习,他们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之后,他们还邀请本院针灸科医生前来讲解针灸穴位的相关知识。后来,肺病科主任张明利组织大家自学。自学期间,每天早上早到20分钟的习惯每个人都没有丢。此外,每个人兜里还多了一样“利器”——小本《伤寒论》,便于随时随地学习。 自学效果显著。张明利说,自学阶段结束后再讲课,讲课的人更加自信了,课讲得更加系统了,结合临床实践的讨论也明显增多。 庞志勇说,在课堂上,医生们的沟通变得更加畅通。对于某一种疾病,大家对适应证的把握、整体认知都相对统一,之后的病例讨论更加顺畅。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课堂,也是病例讨论会和交流会。 6月初轮转到肺病科的规培生胡洋洋有着更深的体会。 “我刚来的时候感觉自己有点儿另类。我早上到办公室,其他医生都已经到了,而且都在学习。”胡洋洋悄悄问了老师缘由,之后马上把不同变为相同,加入了学习的行列。每天早上,他会重点学习、总结老师前一天治疗患者的经验,加强记忆。 7月起,科室又“开课”学习经典条文了。参与其中,胡洋洋受益匪浅。他说,转科结束后,也不会放松,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