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婷 席 娜
“这次比上次好多了,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但回去还是要坚持服药哦……”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临床心理科诊室,主治医师赵中健再三叮嘱她的患者,语气轻柔、和善。也许是她身上那股天然的悲悯之气,接触过她的患者无不对她信任有加。 从医14年,从封闭女病区、心身科到临床心理科,赵中健见过太多辛酸而又幸福的故事,真正体会到“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这句话的深意,也见证着患者渴望战胜病魔的坚韧意志。“不想让每一个患者受苦,不想让每一个患者失望,即使我个人能力有限,也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们。” 细致诊断 让真相在谈话中浮现 “我婆婆害我,给我灌红花致使我流产,我老公也害我,我们刚结婚几个月,他就变了,我要跟他离婚……”在精神科诊室,经常能听到患者各种各样奇怪的“控诉”,受症状控制,他们往往沉浸于自己想象出来的剧情中。对于医生来说,如何与患者达到共情,帮助其最大限度表达内心世界,是一门学问。 27岁的小静原本是个长相清秀、品学兼优的姑娘,6年前,因学业压力大导致情绪低落、睡不好觉、身体变差,曾在某医院通过药物治疗后缓解,能正常生活、工作、结婚。然而在小静入院前1个月病情加重,出现敏感多疑,尤其针对婆婆,甚至怀疑婆婆与自己的老公有不正当关系,扬言要杀了婆婆,为求系统治疗来到郑州市八院的。 经过评估诊断,赵中健考虑小静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经过两周的药物治疗,小静慢慢能够与人正常交流了,在赵中健的引导下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直以来,小静的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她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后来回到自己家中后,不料母亲却患上抑郁症,为了安抚母亲的情绪,久而久之,她变成了典型讨好型人格。这种性格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极度缺乏安全感。 一次次的倾听,赵中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小静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决心战胜“心魔”。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再次来复查的小静走终于走出阴霾,恢复了以往的神采。 “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赵中健看来,遗传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一种易感因素,而这种易感因素并不一定完全来自遗传,早年的生活经历如童年丧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小静的童年经历中,不断更换主要抚养人,这样的经历对她造成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联合心理治疗,才能帮他们彻底康复。 纵向寻源 揪出共病幕后黑手 在临床上,常有一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疾病的情况,即共病。共病患者相比单一疾病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症状更加严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2003年,31岁的欣然(化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情烦躁、乱发脾气、打骂父母,并控制不住地反复想事情,伴反复洗手、洗脚等行为,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通过药物治疗后有所改善,但不能坚持服药。欣然病情经常反复,还出现了超市偷东西、自残等行为,家人又带其辗转几家医院,分别被确诊为抑郁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服药后效果可以,但出院后又擅自停药。 诊断结果不统一、治疗依从性不佳,疾病的反复折磨,让欣然的内心极度挣扎。她开始严重失眠、心神不宁,变得容易嫉妒,并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觉得自己心里有“心魔”,控制不住想偷东西,为了祛除“心魔”,曾用小刀将自己的右腿划开“放黑血”,划完右腿还想划左腿。 2019年1月,欣然来到郑州市八院寻求帮助,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精神检查,又通过全科医师会诊后考虑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应用药物联合电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后,欣然恢复了自知能力。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两个月后,欣然情绪渐稳定,强迫症症状消失;出院后一直坚持服药,如今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赵中健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患者往往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迁延。医者诊断时一定要谨慎,全面了解疾病的纵向发生、发展过程等。在治疗方面,双相情感障碍的用药方案与强迫症是矛盾的,但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更明显,非常容易混淆。 始于热爱,忠于责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虽不善言辞,但赵中健坚定的眼神已经传达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