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发热=病毒感染?骨病患者看过来
让所有确诊患者用上中医药
《南阳市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试行)》发布
开封交流新冠肺炎中医诊疗经验
江夏区方舱医院豫二病区医患同练八段锦
郑州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提供预防中药
新县中医院:小小煎药机,熬出新希望
新安县中医院竭诚让援鄂勇士无后顾之忧
灵宝市中医院筑牢疫情“防火墙”
一份特殊的“请示报告”
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点燃艾草防疫
漯河市卫生健康委督导组到郾城区中医院检查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防控工作
1
11 1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发热=病毒感染?骨病患者看过来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魏立伟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发热成了敏感词,让平时不值一提的感冒成了许多人绷紧神经、百般防范的病症。不少人时刻关注着自己每日的体温状况,只要稍有发热倾向,心中难免忐忑不安、夜不能寐!
    在此,骨科专家提醒广大骨病患者,发热虽然是病毒、细菌等感染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也是骨科常见的临床症状。
    创伤后发热
    由于外力作用导致局部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出现血肿、疼痛,机体出现反应性发热,一般以低热常见,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机体反应。
    骨折术后发热
    发热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4%~91%,多于术后12小时~72小时内发生,且体温很少超过38.5摄氏度。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手术创伤后诱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代谢异常,出现代谢亢进、人体过度产热等;二是创面局部血肿及分解产物等吸收引起人体发热。当然,由于患者体质、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等不同,术后发热类型及规律也不尽相同。
    术后输血热或药物热
    输血后的免疫反应、静脉药物中的外源性致热原或药物导致的机体延迟变态反应等都可引起发热症状,甚至出现高热、休克等情况。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科(尤其是下肢手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相对偏高,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时,患肢肿胀、疼痛的同时,可伴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摄氏度。
    术后创面或切口感染
    骨科手术后由于感染导致的发热,多伴有切口皮肤的红肿、热痛,一般于术后3天~5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后可持续不退,切口可有脓性渗出液,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WB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老体弱、肥胖或糖尿病等患者。
    人体的特殊部位骨折
    颈髓损伤后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颅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合并风湿病、肿瘤、甲亢等病变皆可出现发热症状。
    骨科的一些其他情况
    长时间卧床、留置导尿管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合并有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等,进而引起发热症状。
    总之,发热的具体原因相对复杂,应予以区别对待。非常时期,骨病患者应全力配合医务人员,如实告之接触史、出行轨迹,理性分析查找自身发热原因,精准施治,早日康复!

 

相关链接:

    发热测温小常识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36.3摄氏度~37.3摄氏度,称之为发热。
    腋测法具有准确、安全、方便的特点,将腋窝汗液擦干(有汗会使体温计读数降低),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用上臂夹紧体温计,10分钟后读数。
    注意事项:人的状态、测量的时间点等可导致测量误差,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

  个人简介  魏立伟,运动医学科、关节镜科主诊组长,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多年,曾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研修学习,能独立完成肩峰成形术、肩峰下清理术、肩袖损伤修复术、半月板成形/缝合术、关节软骨移植术、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盘状软骨成形术,以及踝关节镜下清理等多种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获奖两项,参编著作两部。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