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管做什么事,都力求做得最好 |
|
——访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护士长马玲 □王 婷 席 娜 我们面前的马玲,真诚直爽、快人快语。作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护士长,她把护理人员雷厉风行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这一个月来,感觉就像被时间追着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马玲说。 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防范院内感染,降低患者肇事肇祸风险,3月12日,郑州市卫生健康委确定郑州市八院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院。 仅3天时间,郑州市八院在原心身科的基础上改建成立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凡前来就诊的发热患者、疫区及境外归来的患者,经排除新冠肺炎后收治于此,直至无发热、肺部无炎症(省内隔离观察7天、省外隔离观察14天),方可转至相应的普通病房。 在身份转变中开启“加速度” 马玲原是郑州市八院心身科护士长,作为主动请缨的护理人员,和来自全院不同科室的8名医生、11名护理人员组成救治团队。从普通病区到特殊病区,从面对单一类疾病患者到各类疾病患者,增加的不仅仅是工作强度,更有随时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风险。 每天,马玲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入病区,一旦忙起来,一整天都不敢喝水、上厕所;遇到被警察送来的“三无”流浪精神病患者,要每天为他们清洁个人卫生、照顾生活起居,加之不清楚其过往病史、流浪史、流行病学史等,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碰上冲动伤人的患者,一不留神,就可能遭受意外袭击…… 一个月前,一名60多岁的流浪人员因乱砸东西、袭警,被警察送到郑州市八院,入院时体温为38.2摄氏度,有精神症状,经门诊排除新冠肺炎后,入住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患者意识不清、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根据警方提供的消息,仅得知其是贵州人,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一概不明。 医生先对症治疗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给予输液消炎、补充营养。在护理方面,马玲的护理小组人员每天帮他洗漱、喂饭、换衣服、料理大小便等。一开始,他非常不配合治疗,经常拔针,几次想翻越栏杆逃跑,一旦谁不顺着他,抬手就打。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护理人员每天会特别关注他的情绪,派专人在病房门口看护。一周后,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经过14天的观察,无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转到慈善惠民病区进行后续治疗。 尽最大能力满足患者诉求 入行32年的马玲,对精神卫生专业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加之性格中那股上进、不服输的劲儿,不管做什么事,都力求做到最好。 改建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期间,马玲既要统筹工作上的事情,又要与行政、后勤、检验、医技等科室做好沟通、协调。尽管她已经身经百战,但面对这次的特殊任务,仍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应急门诊及过渡病房开诊后,每天只要一上班,马玲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交班、查房、执行医嘱、护理患者、病房消毒,除此之外,还要迎接上级卫生部门的督导、不断整改防控措施、完善就诊流程等。“每天微信计步器上的步数都超过2万步,一天下来说的话比以前三四天的总和都多。”马玲说。 一个新的团队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人员、技术的高效配合,管理者的思路就显得非常重要。20年的护士长工作经历,练就了马玲刚柔相济的管理风格。在她看来,“态度决定一切,护理工作就是为患者服务,凡是能一次解决的,绝不能让患者跑第二次;尽全力满足患者所有合理诉求,实在解决不了的要给予合理解释。”即便是休息时间,她也时刻牵挂着患者。“不管有事没事,只有待在医院,心里才踏实。”马铃说。 相比躯体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受疾病控制,更容易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尤其是护理人员,遭受打骂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科室里的护士受了委屈,马玲会第一时间找他们谈心,先认可他们的工作,弄清事情的原委,再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32年如一日,工作对于马玲来说已成为信仰般的存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