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公示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明初的大型医学综合性书籍——《医学纲目》
对症下药
三伏天更应该防“寒”
天麻
1
11 1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
□培 松

   提要:治病救人,关键是找到病因,只要看得准,有时不用药也照样可以治好病。学习、工作也是这样,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因材施教,提高成绩;抓住市场痛点,拿出解决方案,才有希望赢得市场。
    对症下药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意思是医生针对患者的症状用药,多用来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华佗医术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
    有一次,有个推车的人突然屈着腿,捂着肚子喊痛,不一会儿,气息微弱,声音也渐渐变小了。华佗给这个人切脉诊断后,断定他患的是肠痈,立即给他用酒冲服麻沸散,麻醉后,给他开刀诊治,一个月就好了。
    华佗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他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抓药。有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起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痛,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后,却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心想,我们的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惑,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觉有点儿不舒服,今天就头痛发热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痛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热,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李时珍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在这方面也曾有过一个经典案例。有一天,他先后给两个病情相同的患者开方,待患者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那两个人都是发热怕冷,为什么您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再三说自己病重难返,回去后必定会喝药,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个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闹不止,能喂进去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才行。”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识,反其道行之,似有不妥,但李时珍的做法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比那些纸上谈兵的说教靠谱得多。这也是俗话所说的“十个病人十个样”,千万不能一概而论,千人一方。
    东晋学者张湛曾说:“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这是因为疾病有的内在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有的内在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古时候没有B超、磁共振等,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单凭眼睛很难看得准,就是加上诊脉,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等。因此,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能体察入微;只有经验丰富,才能对症下药。
    可自古至今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念了几年医学,翻了几本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夸口没有什么治不了的病,等到真干了三五年,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因此,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必须专心勤奋不懈怠,多摸索,多总结,不然害人害己。
    清代有位著名医家叫程钟龄,临床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有一富翁身患足痿,必手持重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果。患者久仰程钟龄的大名,让人抬了去求治。程钟龄见患者六脉调和,服药无效,断定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医治,决定施计治疗。程钟龄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患者住下。
    程钟龄预先在患者住的房间里摆上许多古玩,并特意在患者坐的凳子旁放了一个瓷瓶。程钟龄向患者介绍:“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属珍品。”然后一一告诉患者藏品的价值。最后,程钟龄指着瓷瓶说:“这是我的传世之宝,十分稀罕,千金难求。”事实上,包括瓷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赝品,只是患者是外行,被蒙在鼓里罢了。
    患者在屋里闷了两天,见程钟龄既不开处方,也不嘘寒问暖,甚至回避见他,闷得心慌。第三天,患者决定出去走走。因离开拐杖难以迈步,患者只好就近抱着瓷瓶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其实,程钟龄就在外边悄悄地等着,待患者举步欲走时,程钟龄突然出现,猛喝道:“你好大胆!竟敢偷我家的宝瓶!”患者一惊,手一软,瓷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下患者大惊失色,垂手痴立在那里。
    程钟龄见患者不靠拐杖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兴,暗想:“这病已去几分,应该趁热打铁。”于是,程钟龄上前握住患者的手说:“别怕,跟我来。”患者竟跟在程钟龄身后走出屋外,患者举步平稳,行走如常,多年顽疾,一下子就好了。程钟龄这才告诉患者,他摔碎的东西并非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为了解除其心理压力、转移注意力而设的计谋。患者恍然大悟,连声称赞程钟龄医术高超。
    宋末名臣文天祥曾在诗中说:“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用兵,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治病救人也是如此,只有切中肯綮,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将用药与用兵相提并论,真是非常精辟。世上的事儿,“术”虽不同,“道”却是相通的。
    可见,治病救人,关键是找到病因,只要看得准,有时不用药也照样能治好病。学习、工作也是这样,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成绩;抓住市场痛点,拿出解决方案,才有希望赢得市场。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