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三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逆行而上 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地方
1
11 1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逆行而上 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地方
 


——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获得者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秋敏
本报记者 赵忠民  通讯员 陈钦正 宋页青  文/图

   9月8日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
    在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中,有一位是来自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杨秋敏。
    杨秋敏是商丘市唯一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人,他是一名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9月10日,记者前往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了刚刚载誉归来的杨秋敏。
    杨秋敏,今年55岁,198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作为一名肿瘤科科主任,他总是以大局为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他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高尚品德。

疫情就是命令  第一次奔赴抗疫战场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疫情危机,杨秋敏作为一名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向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如果需要,随时可以出征”,并在第一时间递交了个人请战书。在他的影响下,科室全体人员也纷纷请缨参战。
    2月13日,当接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出发支援商丘市立医院的通知后,杨秋敏立即整装待发。在代表医疗队发言表态中,杨秋敏说:“疫情就是使命,疫情就是命令。目前,疫情防控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幸参加到疫情防控一线战斗中,这是医院党委对大家的信任和重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牢记重托,不忘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科学防控,规范施救,做好自身防护,确保带着责任去,带着平安回。请医院领导放心,我们来则能战,战则能胜。我相信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瘟疫绝迹。春暖花开,我们将奉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后,杨秋敏带领28名队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奔赴抗疫一线。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病区情况,2月13日,他“全副武装”进入商丘市立医院病房。接下来一整天,他穿着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帽子和手套,逐一查房查体,掌握患者的情况。
    在查房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多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就建议科室医务人员和患者建立医患微信群,以便随时随地进行另一种治疗——“话疗”。
    他在群里对患者说:“大家无论是治疗上还是生活上的事,都可以在群里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
    38床患者说:“能不能帮我买一包方便面?”
    3床患者说:“能帮我买一包榨菜不?”
    ……
    看到这些,他心中暗喜。他明白,这代表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心态有助于临床治疗。
    为此,下班后,他想方设法帮患者买方便面和榨菜,免费送给患者。
    “人间有爱,感谢感谢!”
    “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让你们也歇歇,你们太辛苦了!”
    “医生哥,我出院后不再吃凉的,听你的话,提升自身免疫力。”
    ……
    就这样,杨秋敏不计个人得失,视患者如亲人,在特殊时期,让医学仁爱的光芒照在每一名患者身上。
    善于沟通交流,富有爱心和耐心是大家对他的共识,他是患者眼中最帅的“医生哥”。
    在支援商丘市立医院期间,他每天下班后,都主动带着医务人员做好驻地卫生,要求当班医务人员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精准施治。
    从2月13日第三批支援商丘市立医院医疗队进驻全面接管呼吸一病区,到2月21日,他们共接管新冠肺炎患者32人,治愈出院20人。湖北武汉告急 

 第二次奔赴抗疫最前线

   2月19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通知,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该院仅仅用了4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由重症、呼吸重症、急诊重症医生和护士组成的63人医疗队。
    正在商丘市立医院援助的杨秋敏又一次被选中,成为一名援鄂医疗队员,并担任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
    2月21日,在河南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总队长、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韩传恩的带领下,商丘88名医疗队员及省内兄弟医院医疗队员共174人,重装披挂,逆风而行,义无反顾地投入这场抗疫战争中。
    在出征这天,公安交警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医疗队最高的送行礼遇。
    杨秋敏告诉记者:“看到这种场景,我顿时感到心潮澎湃,信心满满,同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忐忑。因为我们要到达的阵地充满各种危险。刹那间,我有一种加入敢死队的感觉,从一个普通的医务人员瞬间变成了奔赴战场的战士。虽然前方危险重重,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我们的担当!”
    2月21日晚上9时30分,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昔日国际机场繁忙的场景已经消失,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各路医疗队的身影在机场穿行。就在杨秋敏他们将要走出机场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广告牌上的一行字: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不少当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自发过来热烈欢迎医疗队,他们一遍一遍欢呼:“欢迎河南,感谢河南!”
    从他们期盼的目光中,杨秋敏感觉肩上的使命更加沉重。
    到达驻地已经是晚上10时30分。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吃饭、安排行李,两大卡车的防疫物资已经到达。困难的时刻来了,虽然武汉当地也派出了8名工作人员帮忙,但完成满满两大卡车物资的卸车及安置,这点儿人力远远不够。
    总队长韩传恩一声令下,大家顾不上吃饭休息,全体队员组成了一条人力传送带,硬是靠肩扛手抬,把两大卡车防疫物资全部卸车、整理、归位。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2时,大家才吃上到达武汉后的第一顿盒饭。虽然,饭菜的温度已降成了室温,但大家都觉得那是最好吃的一顿饭。到达武汉,全队立即进入了战时状态。
    韩传恩嘱咐大家:“我们的前方就是战场,我们的前方就是阵地,我们上去要的是胜利。如果个人防护做不好,上去就是炮灰。”
    于是,自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开始,连续4天,所有队员开展了防护流程及技能大练兵。一时间,从二楼到七楼,从楼道到室内,全部变成了训练场。各组护士长和感控人员齐上阵,指导监督防护服穿脱的各个细节和流程。大家穿了脱,脱了穿,直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都谙熟于心。随后,全员考试,人人过关,只为不给病毒留下一丝的缝隙。
    在紧张练兵的同时,医疗队也不断接到国家指挥部的对接指令。韩传恩带领各组组长,马不停蹄,连续奔波。5个团队无缝对接了李兰娟院士团队、新疆团队、辽宁团队、重庆团队4个重症病区和1个方舱医院——黄陂方舱医院。
    队员们既有一些兴奋,也有一些不安。兴奋的是,他们能够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及各省的顶级团队并肩作战,增长见识,同时也能学习到国内顶尖团队的重症管理经验。不安的是:自己的水平能不能跟上顶级团队的步伐?能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韩传恩看出了队员们的这种心态,谆谆告诫队员们:“我们是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来工作的,要在工作中检验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要善于学习兄弟团队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技术,把我们医院‘患者需求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中,就一定会出色地完成救治任务。”
    这一席话让队员们打消了顾虑,增强了自信。在随后的工作中,大家很快进入状态,获得了各级领导及兄弟团队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院区留下了河南第十一批医疗队浓厚的一抹亮色,打出了河南品牌!

去最需要的地方  火速增援黄陂方舱医院

   刚刚安置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西院区的重症工作,医疗队又接到命令,火速增援黄陂方舱医院。
    2月26日,杨秋敏带领23名队员,从武汉大本营搬到了黄陂方舱医院附近的驻地,就近驻扎。这就是黄陂方舱医院——黄陂体育馆。
    平日里,这里是观看比赛、欣赏音乐会及表演的场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如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然而,黄陂方舱医院外面虽然冷清,里面却住满了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人头涌动。
    杨秋敏告诉记者,黄陂方舱医院里边是这个样子的:空间被分成A、B两个舱,A舱130个床位,B舱70个床位。他们接管时,黄陂方舱医院共有198位患者,几乎满舱。
    方舱内患者的治疗是按照国家的治疗规范进行的。进舱后,杨秋敏迅速熟悉患者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疾病状况、治疗方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个体化调整,对不同患者的锻炼方式及活动方式进行了分级分类,并给予专业指导。但是,工作量最大也最费力耗神的是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
    在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之前的这段时间,长时间在密闭的空间里,很多患者的精神和心理会发生改变,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焦虑、失眠、恐惧、失望、无助、抑郁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促进疾病由轻症向重症转化,最后导致不良结果。
    杨秋敏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怎样把患者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心平气和、满怀希望地和我们一起战胜病毒。于是,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干预,如聊天、谈心、支持、安慰,这就是常说的‘话疗’。”
    实践证明,这种心理干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湖北资讯以《咵天也能治病——河南肿瘤专家“话疗”助力黄陂方舱战疫情》为题给予了专题报道。
    在舱内,杨秋敏和团队成员一起,带领患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练八段锦、进行舱中漫步、庆祝生日等。
    只要是能够让患者开心的事,他们都会想着去做。也许你会说,在方舱医院工作,又唱又跳其实还是蛮轻松的吧?然而,当你穿上防护服开展工作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他们工作时的标配是:一层隔离衣,一层防护服,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防护口罩,双层手套、长筒胶靴加鞋套,还有护目镜。穿上密不透风的装备加上武汉潮湿的环境,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缺氧,稍稍活动就有种窒息的感觉,时间稍长就感觉头昏乏力。6小时一个班次,但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一个班最少也得8小时才能出舱,中间不可能有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机会。
    因此,纸尿裤成了杨秋敏他们上班的标配。初春的武汉天气湿冷,但贴身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勒痕久久不能消退。谁说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截至休舱,杨秋敏他们共收治患者177人,转院48人,实现了住舱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治愈人员零回头的“四个零”目标,圆满完成了任务!
    至此,黄陂方舱医院打造了生命方舱、安全方舱、和谐方舱,真正成为疫情高峰期运转的“诺亚方舟”。
    生命重于泰山,抗击疫情、救死扶伤就是命令,就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获得的荣誉,杨秋敏说:“荣誉属于大家,属于每一个医疗队员,我只是他们中间的一名普通队员。”
    采访即将结束时,杨秋敏特别强调一点,他说:“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国家展现出强大的体制优势和经济实力。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如此大规模的资源调动和人员集结史无前例。全国上下,闻令而动,逆风而行,驰援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凸显了我们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不惜一切保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凸显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优越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通过此次疫情的历练,我也看到了年轻的医疗队员们在战‘疫’中破茧成蝶、淬火成钢,快速地成长。也因此,我们更加懂得了敬畏生命、珍惜人生;更加懂得了守望相助、珍惜战友和同事;更加懂得了团队协作、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更加懂得了家国情怀。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抗击疫情中凝练出的伟大抗疫精神,一定能够激励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武汉逆行天使林杨秋敏(左一)与韩传恩院长(中)合影

 

杨秋敏在黄陂方舱医院查房

 

 

工作中

 

 

杨秋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前

 

 

在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第三排左四为杨秋敏)
 (图片来源于《新闻联播》截图)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