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受伤后他们说“要对患者再好些”
志愿者走进养老院
濮阳加强秋冬季疫情防控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着力提升科研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生活方式干预
河南强化母婴安全管理
漯河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未来3年工作重点
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
1
11 1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生活方式干预
本报记者 常 娟

   编者按: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为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其中20%以上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45%以上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公众,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主要有1型、2型之分,其中九成以上患者被归类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肥胖、高热量饮食、运动不足等问题息息相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者死亡。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血压高、血脂异常、静坐时间长、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生育史。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7.8毫摩尔/升≤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极高危人群。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水平≥7.0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毫摩尔/升。
    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河南省直二院内分泌科三病区主任苏勇建议,要从肥胖、高热量饮食、运动不足等危险因素入手,有效进行自我管理。具体来说,在饮食方面,要少吃面食、大米等含淀粉、脂肪、糖分高的食物,多吃坚果、橄榄油、果蔬、鱼类、非精制谷物、豆类等;在运动方面,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在服药方面,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吃药,并按时去医院复查,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不能自己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还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定期监测血糖。
    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达40%。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足坏疽的比例为0.9%~1.7%,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足坏疽的比例为2.8%~14.5%。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平顶山市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马立人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加强足部保养,可以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温度应低于40摄氏度;若脚上长鸡眼、老茧等,不要自己处理,去正规医院找医生处理;不要赤脚走路,以防被地面的异物刺伤;选择质地柔软、透气的布鞋或软皮鞋,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运动时要穿运动鞋,尽量选择棉布袜,袜口不要太紧;天气寒冷时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以免烫伤;对于干燥皮肤,应该使用润肤露或护肤软膏。
    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概率为2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发生飞蚊症、视物模糊、复视、视野缺失、视力下降等症状,晚期患者可能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中可预防性失明的最常见原因,需要得到更多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长雷博提醒,视网膜上有许多微血管,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使视网膜血管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从而变得脆弱,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出血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等,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好发人群要规范地进行眼底检查,一旦发现糖尿病,尽快到医院查一查眼底,如果眼底没有问题,建议每年定期复查。轻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每年检查1次;中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建议3个月至半年检查1次;重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建议每3个月检查1次(或遵医嘱)。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