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中焦 唯求中和平衡的诊疗体会 □杨国红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中焦……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难经》记载:“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乃指脾胃,其功能为分解水谷,化生精微,以滋养全身。笔者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将清代医家吴瑭针对温病邪在中焦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则,运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纳运、燥湿、寒热、气血、虚实,恢复其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和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脾胃病论治,临床医生多遵照金代医学家、脾胃学说开创者李东垣之法则。但李东垣立法用药,偏于升阳治脾,略于润降治胃。《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的文字记载。这说明慢性胃炎论治,首以调和阴阳为要,根据脾胃阴阳盛衰进行调理,邪气阴阳属性区别对待,分清病变主次,正确辨证治疗。如果脾胃阴阳的平衡被打破,任何一方有所偏盛或偏衰都会产生疾病。比如胃强脾弱证,临床症见能食,但食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治疗应以和胃健脾法为主,方用枳实消痞汤等进行调理;再如脾强胃弱证,即湿困脾土,临床证见饥而不能食、食欲减退、大便溏薄。治疗应以化湿和胃法为主,可选用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加减,使脾胃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调升降 脾胃居中焦,升清降浊是其基本功能。若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壅滞中焦,脾胃受损日久发为慢性胃炎。《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这说明慢性胃炎治疗重在调其升降。脾气不升常见食少、体倦、脘闷、下坠、泄泻、气短、自汗等,胃气不降则见纳呆、腹胀、呃逆、嗳气等,且二者互相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胃升降失常病机贯穿于慢性胃炎的整个发病及病程中,调其升降功能亦应自始至终;应用升发之品,需与补益脾气之药合用,方能升发脾之清阳;在升脾阳药中,稍微辅助运用降气之品,可谓补而不滞,升而不越,达到动态平衡;降胃气需要运用舒肝或苦味药,可获确切疗效。 平寒热 脾喜温燥而胃喜凉润,脾病多寒,胃病多热。慢性胃炎因病因不一,病程较长,单纯寒性或热性的比较少见,常见寒热错杂证。临床上,笔者常需寒热并用,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凉,要平衡用药。笔者的诊疗体会是,治疗慢性胃炎原则上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宗旨,但应选择微温、微寒药物,注意药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否则,一派寒凉或温热药必阻碍胃气。笔者临证时,时常运用紫苏梗、枳壳、香附等辛温药,以起到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的疗效,或选用佛手、香橼等性味平和、理气不伤阴之品,配以黄芩、黄连、蒲公英、连翘等苦寒清热药,使寒温相配,胃气得到保护。脾虚者运用党参、黄芪需仔细辨明患者体质,因党参、黄芪易助热上火,用量宜轻。应用苦寒药需注意患者的饮食、大便情况而择其量,不可过用,避免损伤脾气。总之,要辨明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清寒热之轻重,以药性平和为期。 行气血 气血不畅贯穿慢性胃炎病变过程始终。慢性胃炎初起病在气,继而进入血。脾胃位居中焦,与肝气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横逆中焦,出现消化道症状。治疗必须调畅肝气以“平”中焦。对此,中医治法以疏肝、理脾、养胃、和胃为主,方如四逆散、香苏饮、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但应注意疏肝理气不可温燥太过,否则会损伤肝、胃。 病久入络则痛有定处、舌暗有瘀、脉弦急涩、可用活瘀之品,比如丹参饮、失笑散等方剂。胃为水谷之海,为多气多血之腑,调和气血尤为重要,故当调气活血并进。 济燥湿 脾为湿土喜燥,胃为燥土喜湿,此谓脾胃生理属性。若脾胃燥湿失调,则运化失去平衡,可导致慢性胃炎。脾多湿病,而出现湿证时,用理脾燥湿方药可获良效,比如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胃多燥病,用清胃润燥方药就能清除,实证用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增液承气汤等方加减治疗;虚证用麦门冬汤、叶氏养胃汤等方清燥保津、养阴益胃调理治疗,使燥湿互相调节,恢复中焦脾胃功能。调理脾胃用药时不能过苦、过寒、过补、过腻、过热、过燥,唯求中和平衡,以恢复自身功能为目的,方可获得确切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