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医政医管
 上一版    下一版  
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
河南省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100个感染防控流程
河南第8次获“无偿献血先进省”荣誉
1
11 1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
 

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
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

   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9号)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豫卫医〔2020〕50号)等要求,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下发《关于重申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通知》。

一、高度重视,确保感染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各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树立感染防控的底线红线思维,查找感染防控存在的短板漏洞,抓细抓实各项感染防控举措。各地要科学遴选确定辖区内承担定点救治、隔离观察等任务的医疗机构,切实履行防控投入的责任,确保所需经费、物资及时到位,加强工作统筹调度,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和侥幸心理,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措施,筑牢医疗机构安全防控屏障,最大限度减少医疗机构感染发生。

二、措施精准,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精细化管理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坚持“人、物同防”“医、患同防”的思路,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在满足正常通行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入口开放数量。进入医疗机构的所有人员均应测量体温、正确佩戴口罩,保证安全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和手卫生。需要查验健康码的医疗机构,应加强入口处的规范化管理,避免人群聚集,缩短患者及陪同人员等候时间。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在入口处增设无健康码绿色通道并配备工作人员,帮助老年人等不适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群体,查询健康码。医疗机构不得拒收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医患双方应做好隔离防护。
    医疗机构应落实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加强内部餐饮管理,规范餐厅、餐车及餐饮具及环境清洁消毒流程,需要时对其开展清洁消毒检测;对餐饮服务实施全程感染防控措施。积极鼓励开展电子化等多种形式的订餐和送餐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堂食、外来送餐和外卖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二)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和预检分诊各项措施和流程。要大力推行非急诊患者预约诊疗,实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和预约治疗,合理分配患者就诊时间,并设置充足的等候区域,保持等候区域空气清新。采取电话预约、窗口预约、亲友代办等形式,以方便老年人等不会网上预约的患者群体诊疗。鼓励医疗机构在预约诊疗时,先开展网上预约分诊,减轻现场预约分诊压力。医疗机构应规范设置门急诊预检分诊点、规范配置医务人员、规范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和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于发热患者和预检分诊中发现的不能排除罹患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患者,应安排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导至呼吸道发热门诊就诊。
    (三)医疗机构应优化医疗管理制度,将感染防控管理融入医疗管理的全流程,并加强制度、流程、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强化指导和监管。原则上,门诊患者及陪同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并做好手卫生;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应当佩戴口罩,离开病区外出检查等接受诊疗时重点做好佩戴口罩、手卫生以及与其他患者、人员保持一定距离等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应在急诊抢救室、手术部(室)、病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隔离区域或过渡病室,相关设备设施及物品应配置齐全,以收治暂时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隔离待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并实行单人、单间病室安置。根据不同类别患者细化核酸检测要求和频次,住院患者、手术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核酸检测,应当纳入术前讨论、会诊、查房等诊疗活动,并将检测结果等相关内容记入病历。
    (四)医疗机构应加强病区管理,按照《病区医院感染隔离规范》等要求,严格执行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管理制度,做好患者感染的监测、检测、报告、控制和管理。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原则上不探视、不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要不探视、不陪护,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实行无陪护管理,采取视频等方式进行探视。特殊情况确需陪护的,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除外出检查等特殊情况,患者及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陪护人员应做好健康状况和基本信息登记,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病区应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改善并保障患者的营养膳食。医护人员应增强主动服务和人文关怀意识,关注患者的不适和诉求,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
    (五)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经空气传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等要求,做到“五要”:一是要加强环境的通风管理,有条件的应根据收治的不同患者进行适宜的空气消毒;二是要做好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的清洁消毒,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三是要做好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消毒管理,对于重点部门(科室)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次数,做到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无遗漏;四是要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及时规范处理;五是要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三、全员培训,强化人人都是感染防控实践者

   医疗机构应强化“人人都是感染防控实践者”的意识,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培训主体责任,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全员感染防控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建立多专业、多部门协作机制,扎实开展全员、全流程、多形式、多层级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培训对象应覆盖全体医务人员和管理、安保、后勤(包括外包服务)和陪护人员;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岗位特点设定。通过持续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具备排查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使所有人员掌握标准预防的相关要求、落实基础感染防控措施,做到“四全”即全院、全员、全知、全会,“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筑牢感染防控基石。

四、制定预案,开展桌面推演和现场演练

   医疗机构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制定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如在呼吸道发热门诊、普通门急诊、急诊手术、急诊孕产妇以及其他诊疗过程中发现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疑似病例,对发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内排查,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院内隔离、转运和环境终末消毒等。要细化每种情形、每个环节的流程措施,具体到主管院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通过开展桌面推演和现场演练,查找漏洞短板,持续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实战能力。

五、排查隐患,建立感染防控巡查机制

   医疗机构要健全感染防控委员会、感染防控管理部门和科室(部门)感染防控小组三级组织体系,法人代表和各科室(部门)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党政负责人要亲自抓。应进一步完善冬春季节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机制,建立并执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巡查整改制度,感染防控委员会、感染防控部门定期分别组织对各部门、各科室进行巡查,查找梳理风险隐患,建立问题台账,销项落实整改措施。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每季度召开办公会,分管负责人每月召开专题会,专门研究感染防控巡查整改情况,及时解决发现和反映的问题,并将巡查结果纳入对科室及人员的评价考核。应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要求,加强感染防控部门专职人员数量配备,专业学科能够满足感染防控学科发展需求。各科室(部门)感染防控小组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感染防控工作,统一接受感染防控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定期自查整改。

六、强化监督,落实行业监管责任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充分发挥各级感染防控管理质控中心或专业组织作用,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管理质量提升的指导、防控环节监管和质量控制,并通过开展医疗机构之间互查机制,及时发现隐患漏洞,制定并执行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对于管理不到位或责任心问题导致的医疗机构内感染事件,要坚决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内容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