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新
乡村的冬天,格外宁静。寒风用力一吹,朔风抽打在脸上,疼得让人禁不住直打哆嗦。在鲁山县辛集乡白村,老白叔的瓦房上空,炊烟袅袅依旧,大白鹅仰着高贵的头“咯咯”地讨要着食物。脱贫户徐大展在农家院的葡萄架上忙碌着,天空蓝得像水在明镜中的投影,麦苗绿油油地隔着间距,排着长长的、整齐的队伍,一袭绿裙,曼妙,妩媚,亭亭玉立在冬日广袤的田野上。“呼啦啦”一群白鸽从田野上掠过,整个大地、河流、旷野显得那样肃静。 “老李,吃饭了吗?这是要去哪里呢?”徐叔不紧不慢地招呼着。 “叔,我去沙河南地看一看。”我穿着棉衣冒着寒风前行。 村里的萝卜白菜又丰收了,也是我最忙的时候,一颗颗萝卜白菜水灵灵地,甘甜爽口,可就卖不上价钱。前几天,我们驻村工作队帮助国强家收萝卜,几千斤(1斤=500克)萝卜两毛钱一斤卖给了牛场,想起来就让人心疼。这段时间,一有空闲,我就联系亲戚朋友、超市,帮贫困户销售蔬菜。天晓说等白菜萝卜卖了钱,给孩子们交学费、买过冬的鸭绒袄呢! 在大队部里,庞书记整理着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补助汇总表,郭姐上报外出务工核实表,扶贫不仅让贫困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智”“志”双扶,让困难群众脱贫后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深冬的乡村,萝卜白菜已经收完了,此时,地里已没有什么活计,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加工被单被罩,每条收购价就是一元钱,缝纫机每天啪啪搭搭地响,可是她们干得乐不思蜀。那经过一夏晒得黝黑的皮肤此时也慢慢红润起来,村庄里的各类话题便“发酵”起来了:昨天晚上徐孩的媳妇找不见了,他媳妇和他去程村赶集,顺便看一场戏,看得津津有味,突然,他出去方便一下,精神不稳定的媳妇陈花去找他,一个人转悠到高速路口,被拉货的大车撞死了;村里智障女人张秋芳前几天回女儿家串亲戚了,每天和女儿睡一张床,比比画画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前天回来了,穿着大花棉袄,带着新红毛绒帽,收拾得干干净净;五保户老郭有也想通了,今天中午我去他家,他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里面泡着油条,稀里哗啦地吃着,也许哥哥的死触动了他的心灵,人活着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好好地活着……这些故事和话题便从女人们围坐的庭院上空飘了出去,又从婆姨们串门时倚在门框边倚了出来。 村里的老根哥,妻子因病去世后,在村里当文书的他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贫困户办理低保手续;给孤寡老人办养老金手续;给婆姨们办大病医疗保险手续;有时谦卑地在角落里给红白喜事者写礼单,他总是沉默地呆在喧哗热闹的边缘。他的童年有难言之隐,他的中年也有难言之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海港贤弟也不想闲着,邀上驻村工作队的兄弟姐妹们,围坐一桌,眼前是冒着腾腾热气的火锅,泛着油油绿意的青菜。喝一口浓浓的酒,咬口辣辣的火锅肉,再添一碗热热的汤。满桌的欢声笑语,满嘴的酸酸辣辣。屈琨兄弟头发白了;杰哥累得两次住院;庞书记的母亲摔伤住院了,她才陪护一天就回来了;郭姐头痛输液坚持不下火线;继锋长期坐在电脑边腰肌劳损了;徐典兄弟持续扶贫已经在村里住了7年……团结的驻村工作队,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拥有坚毅的品质、赤诚的初心、崇高的信念,用一腔热血铸就了鲁山县脱贫事业的“丰碑”,用“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精神激励着鲁山“扶贫人”不断前行。 日子就这样弯弯曲曲地走着,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怀揣着渐渐鼓起的钱包回到了家乡,年关踏上回村的脚步。年迈的母亲就会在炉子上支起一个锅。里面经常放一些豆腐、大白菜、萝卜、羊肉,不一会儿锅里就会“咝咝”地响了。此刻,门外清晰地传来母鸡下蛋的咯咯声,还有雄鸡高亢的鸣叫声,间或掺杂着两声狗儿的汪汪声。这些人间的声音,让这原本孤寂的乡村一下子充满了生机,让人感到有了归属感。 (作者为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村工作队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