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
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感悟中医养生
决明子
诸葛行军散
我的中医之路
1
11 1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感悟中医养生
 

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感悟中医养生
□李 格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源头。《黄帝内经》理论得益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和哲理性,为后人诠释新事物、演绎新观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黄帝内经》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孕育新学说的能力。《黄帝内经》养生学说作为预防医学的一部分,提示我们养生重在调摄精神意志,顺应四时变化,防止外邪侵袭,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对于现在社会养生保健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简单的一段话,道出了中医养生的观念和原则,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过程,则是阴阳失调所致,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术数是修身、养性、安神之法。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取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掌握各种调摄精神及锻炼身体的养生方法,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统一,达到自我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思想。阴阳调和,是《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之道之核心,失和则百病由生,遵之则万疾不起。
顺应阴阳养生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曰:“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与自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构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质。而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必须遵循的纲纪,即规律性的东西。人也不可避免地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规律,以达到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自然环境阴阳的变化,大者可表现为一年四季的变化,小者可表现为一天昼夜的交替;可表现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演变,也可表现为正气的盛衰出入。这种“法于阴阳”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日常起居及饮食之中。
顺应社会养生
    术数者,养精调气神之法也。现代文献认为,术数除了“养精调气神”的气功外,还特指自然和人的一些自然法则,如五行、六气的变化。“术”是多种科学的技术,“数”是宇宙自然的数学表达,“术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统一的、整体的、和谐的一门学问。故“和于术数”,即是利用我们已达到的技术水平,遵循已认识到的自然规律、疾病机理,去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使得人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则。其“中知人事”的意义广泛,“人事”所指应该还包括社会的道德伦理,也就是人的道德、文化、礼仪等,相当于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修身”之道。
    也就是说,“法于阴阳”是要求我们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于术数”则是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修身之道和已有技术去符合这些规律的主动过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是由天地自然所供养的。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必须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天地自然中阴阳四时的变化,是自然万物变化消长所遵守的基本规律。人如能按照这一规律调节起居,则“苛疾不起”。
    综上所述,可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认识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情志、修身等各个方面,使人的活动符合天地阴阳变化,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目的。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总结了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养生学体系,提出了中医养生的观念、原则和方法,为传统养生学和养生思想,以及为现代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原则和方法对当前养生保健医疗的实践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为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其深刻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使中医养生理论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级住培医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