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温病学著作——《温热经纬》
女性更年期如何养生
乌鸦之肉 亦是瑰宝
如此“痴迷”
1
11 1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此“痴迷”
 

如此“痴迷”

   在“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一个中午,我妈从地里干活回来,汗流浃背,她用凉水洗了头后,又坐在电风扇下吹风,结果出现病情,一说话“呜啦呜啦”听不清,细看左半边脸与右半边脸不对称,左眼左嘴角歪斜,吃饭直流。我爸带我妈到乡卫生院治疗。
    医生说,我妈患的是面神经瘫痪,需要住院治疗。唉!家中孩子还小,住院就意味着我爸还得在医院陪护。在大忙的季节,地里还有一摊子活,我妈说什么也不住院,医生只好开了几天药,让拿回家吃。
    吃了几天药后,我妈已能说话,但是左半边脸怎么看和右边都不对称,怎么办?又去看医生时,医生说需要中医调养,他建议去县城中医院看看。
    我爸只好带着我妈去县城中医院看病。那里坐诊的医生直埋怨说:“中医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特别有效,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来?面神经瘫痪是脑后耳背下部的神经受寒受损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通过针灸刺激,可激活受损神经。”
    “总算找对医生了!”治病心切的父母听不懂,但是听从医生安排,间隔一天坐车去县中医院针灸。我妈还听医生的话,大热天围上围巾防寒防风,并时刻注意保暖。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记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原来,针灸作为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针刺、灸法、药物在疾病防治方面各有所长,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为世人所瞩目。
    我妈治病心切,从开始排斥针灸到后来针灸后出血也能忍痛坚持,在医生点穴位、扎银针、燃艾草时,配合着说出她的痛、麻、酸、困等感觉。
    久病成医,我妈跟着医生现学现卖,也慢慢有了她自己的体会。她说,针法就是医生把针按照穴位刺入体内,然后运用捻、转等手法来对穴位进行刺激;灸法就是在插入穴位的银针上裹上药和艾草,等燃烧起来时将热量传递到神经末梢,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有时除了医生用手扎针,还有像台灯一样的仪器,有些针就连接在仪器上发出振动,那是为了激活神经多条通道。
    在综合治疗下,1个月后,我妈的口眼歪斜也日趋“扶正祛邪”,嘴角和眼角基本恢复原位。
    为了巩固疗效,医生给我妈开了几剂中药。在熬药过程中,我妈对中医药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对药品的浸泡、药引子的多少,对熬药的器具、熬药的水量,以及熬药的火候、熬药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生生地把每一道工序拿捏到极致,后来竟无师自通会说一些中药健身养身的诸多好处。“心平气和,药食同源;调和阴阳,化正全身;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同时不忘提醒我爸和她一起提高警惕,预防身体出现问题。
    我爸稍有怠慢,她就点着我爸的头说:“难道你不知道‘无病先防’胜于‘有病再医’吗?”
    以后,不管大人小孩,大病小病,我妈总是找中医治之。曾记得,我们的睡梦中都漂浮着中药的味道。
    随着我们兄妹长大成家,家里家务的减少,我妈闲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多,她渐渐迷上了将我国的传统饮食和中医学结合,开始了食疗生涯。常常在菜市场和中药铺间来来往往,用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犒劳一家人,心性也慢慢熬制到淡泊从容。
    现在,她性格不急躁,遇事有主见,办事有条理,说话更风趣,亲和力更强,很受孙子辈和重孙辈的喜欢。
    “或以针灸起沉疴,或以汤药决生死。”感谢中医,让我妈和我们一起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镇平县 裴雪杰)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