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济源:以十大卫生项目为抓手 全面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河南:防治出生缺陷 强化民生保障
河南抓好“四个关键” 助推药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在“民警健康小屋”为民警进行健康体检
20家医学重点实验室验收考核优秀
眼遗传病的表现与诊治
1
11 1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眼遗传病的表现与诊治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雷 博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约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眼睛将不同颜色和光线亮度信息转变成神经生物电信号,传送给大脑。在所有眼部疾病中,有一类和遗传因素有关的眼部罕见病——眼遗传病。眼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眼部疾病,占所有已知遗传性疾病的10%~15%。其中,单基因眼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4%。我国具有遗传性眼病发病风险的人口约有4%,在25岁以下的盲人中,因遗传性眼病致盲者占六成。遗传性眼病通常为双眼发病,是眼科的疑难病和重病。
眼遗传病都有哪些
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眼病有角膜变性、晶状体疾病、多种视网膜变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营养障碍、视神经疾病、伴视网膜变性或其他眼部疾病的综合征、眼肌疾病、眼部肿瘤、小眼球、眼组织缺损等。
眼遗传病的临床表现
1.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锥-视杆营养不良、视杆-视锥营养不良、黄斑变性等,以夜盲症、视野缩小、视力下降且不能矫正为特征,常被误诊为弱视,可表现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也有部分患者为性连锁遗传。
2.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视神经变性常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发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
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多由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出现变异所致,具有母系遗传特征,是一种全身性病变,但视力异常为主要表现,大多数为男性,一般于15岁~35岁出现视力下降,通常单眼视力下降后数周至数月,对侧眼也出现视力下降,亦有双眼同时出现视力下降,大部分视力低于0.1。
4.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劈裂症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母亲为携带者,儿子得病,常在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因视力缺陷就诊而被发现,患眼一侧弱视,常有废用性外斜,双眼视力低下,易出现眼球震颤。
5.色盲。先天性色盲或色弱是遗传性疾病,男性多发。
为什么要做遗传咨询
对于眼遗传病的诊治,要做好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对家庭中遗传病的病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预防、复发风险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商谈,做出恰当的对策和选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付诸实施,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遗传性眼病诊疗团队在遗传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治疗领域开展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建立了遗传性眼病标本库、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实验室,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个眼病基因靶向捕获检测试剂盒。其中,基于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基因特点设计的试剂盒显著提高了临床基因诊断检出率。
在眼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方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遗传性眼病诊疗团队在眼遗传病诊断中完成了临床初诊-基因检测-生信分析-遗传咨询的闭环,发现新的致病性基因变异80余个,对新发现基因变异除用ACMG(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判断致病性外,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开展了变异功能的验证,报道了一系列国内首次发现的基因变异导致的眼病。
自2018年以来,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遗传性眼病诊疗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7篇、中文论文17篇,撰写述评《基于新一代测序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诊断技术:意义及挑战》;主译《视网膜营养不良基因图谱》,该著作是首个从基因角度论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著作。在眼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方面,该院遗传性眼病诊疗团队对5个疾病的多个基因进行了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和一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稳定良好的效果,有望在2021年进入临床研究。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简介

雷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视觉科学与眼科协会会士(学会会员的最高学术荣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人工智能眼科辅助诊断等研究,在视网膜电图起源、视网膜遗传病的诊断和基因治疗领域做出原创性研究工作,主译《病理性近视》等。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