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房:用“仁心”传承红色精神
(上接第一版) 为了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张效房查资料、设计图纸、反复试验。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及不眠之夜后,他设计的薄骨定位法、电子计算机校正法、“重叠波”定位法、磁棒接力摘出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这些安全、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眼科医学界称为“张效房法”。 1976年,张效房的专著《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1982年,有近2万人参加的第24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张效房的《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报告引起轰动,当地报纸以《来自中国的经验》为题进行报道。 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100多项发明和改进,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其本人也被誉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对党的信仰和忠诚融入血液 成功的背后,是面对磨砺永不低头,不轻言放弃。张效房曾因肾癌摘除一侧肾脏,因脑血管病做过搭桥手术,冠心病、肝囊肿也早就找上门来,他一直用药物控制病情。 这些“事儿”足以让不少人放慢奋斗的步伐或停止奋斗,而张效房依旧工作不辍,坚持每周一、三、五、六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周二坐诊,周四查房。 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会特意挂张效房的号,找他就诊,患者常常挤满他的诊室。多年来,张效房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坐诊时不喝水,不管多晚,也会把最后一个患者看完再下班。 谈及为何这样拼,张效房直言:“共产党员的形象教育了我,还有什么困难比抗日战争还难吗?” 实际上,由于身边党员的影响,未入党前,张效房就身体力行地向党员看齐;1980年正式入党后,他更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收“红包”,不要回扣,不少医院邀请他担任名誉院长或顾问,他直言可以,但不要任何报酬,若给报酬,就不去。 坐诊时,若发现患者的病可以在当地治疗,张效房就详细地写出来诊断意见、治疗建议,请患者转到当地的医院,甚至给当地擅长治疗此疾病的医生写介绍信,从不说“你明天还挂我的号,下个星期还来”。 “拿着国家的工资,你再要患者的钱,不合理,不应该。”张效房说。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批判收“红包”、要回扣的不正之风,也大力揭露虚假宣传,为此他曾受到警告,但该讲他还要讲。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是张效房的座右铭。采访结束时,张效房寄语百岁的党:“恰是百年风华,奋斗正当其时。希望党更加有威力,有作用,有影响,带领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