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刘 勇 通讯员 曹 咏 郭啸轩
“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引导。活着一天,工作一天,服务一天,奉献一天,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永远站在为眼科事业发展服务的第一线。”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直言,他要用永不停息的工作致敬党的百岁生日,并激励青年人“青春心向党”,永远跟党走。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求学于河南大学在潭头(即潭头镇,位于栾川县东北部)的艰难抗战时期,受教于诸多学术大家,磨砺于风雨如磐的动荡年代,收获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于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和峥嵘岁月,他娓娓道来。 学好医学去救国 1931年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张效房正在河南省立第六小学五年级读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学校举行抗日演讲比赛,我拿到了第一名。我们发动同学和家人自觉抵制日货”。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每个中华儿女都义愤填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洪流中。张效房也不例外,由于身体不好,他选择学医治疗伤病员的方式参加抗战。 当时青年学生的状态是上午上课,下午进行抗日宣传。张效房回忆说,自己在高中学习期间,担任学校话剧社社长和歌咏队队长,跟着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学唱抗日救国歌曲。“当时,冼先生常常一边教我们唱,一边修改,我学会后,再教给其他同学。”时至今日,张效房依旧对当时的歌曲记忆犹新,铿锵有力地唱道,“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勇做自由人。” 除了学唱革命歌曲,张效房和同学们也经常到开封周边的农村、工厂进行抗日救国巡演。据他回忆,当时学校非常支持,不仅给经费,还给学生们一辆架子车,让学生们拉着道具服装巡演,演出回来后,再把落下的课程补上。 “那时的生活很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儿,可大家的热情很高,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前方有我们的军队在拼死抵抗日寇。”当时的情景镌刻在张效房的记忆里。 “党的气魄吸引我入党” 1939年,张效房高中毕业,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心心念念的学好医学抗日救国。 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有不少进步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效房的同班同学就有两个。和他们相处中,张效房知道了不少党的英雄事迹,比如秉持民族大义,率先高举团结抗日大旗,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靖宇、赵尚志及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先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让张效房深受鼓舞。 1978年,党从解放思想入手,果断推进改革开放。张效房认识到这是一个“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更加激发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我衷心地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纪律,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任务,把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献给党,献给党的事业,按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1979年张效房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入党志愿书,读起来铿锵有力。 成为我国眼科第一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张效房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的讲师兼附属医院的眼科主任。 那时,眼科没有中文教材,他多方打听,找到了两本英文教科书,逐字逐句地翻译编成了讲义,后来又编成教科书。 由于医疗条件差,我国眼病患者多、病情严重,尤其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在当时是首位致盲原因。他就组织科内同事利用星期天和学校放寒暑假的时间,下乡搞调查、做治疗,一坚持就是四五年。 20世纪50年代,工业迅猛发展,工业生产从业者众多,张效房注意到,时常有因为操作不当或意外事故导致眼外伤的患者就医。铁屑、铜屑、石屑等一旦进入眼内,如不及时取出,常常导致失明。如何取出眼内异物,特别是非磁性异物,是当时国内外眼科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