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伤寒论》证候辨析
以规范的临床研究发展中医药学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思路
1
11 1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思路
 


□尹国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治疗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找准中医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思路,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中医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辨治必须认准病 注意鉴别防误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时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其起病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引起上述症状的疾病有很多,在临床中辨治应先认准病,注意鉴别诊断,确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预防误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是以主诉加排除诊断相结合的,所以需借助胃镜、B超等检查手段排除胃、肝、胆、胰及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者,应做胃镜、B超及有关化验检查,以排除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肝胆胰之疾病;以胃酸等症状为主者,应做胃镜检查以排除反流性食管炎,对诊断困难的病例可做食管内24小时pH(氢离子浓度指数)监测及食管压力测定,以了解症状与反流的关系;以腹胀、早饱、嗳气等运动障碍表现为主要症状者,应做胃肠运动功能检查及胃镜检查,根据需要酌情做有关内分泌及免疫学检查等,以排除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等全身性疾病。
偏实偏虚各不同 临证注意细区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特征是虚实夹杂,或虚多实少,因虚致实,或因邪热食滞而至实证日久夹虚,故临证时应注意仔细区分,辨明虚实的主次之别,以明确治疗时消补的侧重。其治疗的总原则是邪实明显者以消为主,虚象突出者以补为重。
    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偏实或偏虚主要从病程、病因以及脘腹胀满的程度、全身症状等方面来考虑。偏实者病程较短,多由感受热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所致,其脘腹胀满症状比较明显,体质较壮实,无乏力神疲症状;偏虚者病程较长,多由禀赋虚弱、久病体虚、劳倦过度或过用克伐之剂所致,其脘腹胀满症状较轻,体质较差,可有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纳差等虚弱之象。
气机失常常存在 脾胃虚弱是根本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胃而涉及肝脾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升降运化功能的强健有赖肝之疏泄条达维持,如若肝郁气结,气机失常,肝气犯胃,肝木横克脾土,致使脾胃虚弱,纳运障碍,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胀满不适、嗳气、纳差、恶心诸症状丛生。其中,素体脾胃虚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之本,肝失疏泄,气机失常则是促使发病的诱因和常见病理变化。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以标本同治为原则,治标以迅速改善自觉症状,治本则使脾胃运化功能强健以祛除病根,要把握气机升降,注意肝之疏泄、脾之升清降浊以及胃之和降,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依据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饮食情志是诱因 自我调节不能忘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发病,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注意自我调节是促使功能性消化不良顺利康复,防止病情反复的重要一环,应当牢记。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起居,做到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在饮食的选择上应养胃而不伤胃,要注意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少吃易引起腹胀的食品,避免吃产气的食物和进食含气的饮料,不贪食,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应注意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并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宜的药膳进行调理,以配合治疗。
自觉症状常反复 巩固治疗很重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自觉症状常呈反复发作,其治疗见效容易而治愈较慢,巩固治疗很重要,是促使功能性消化不良完全康复的必由之路。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治疗自觉症状可很快消失,但一时的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病已经治愈,多数有反复的可能。临床中,功能性消失不良患者症状时轻时重、时有时无者不是很多吗?所以还应注意调补一段时间,以巩固之,方能祛除病根,防止病情反复,根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巩固治疗以调补脾胃为主,理气和中为辅,可在香砂六君子汤、逍遥散的基础上化裁,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半夏、黄连、厚朴、黄芪、柴胡、甘草等。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