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病夏治看中医如何守正创新 □王庆波
近年来,我国把中医药发展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以部署和推动。这对中医药事业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广泛认同度前所未有,中医药发展正当其时。笔者认为,中医药工作者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必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有效的传承中医知识和中医理论的方式,以及如何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疾病谱、诊疗技术等进行创新、研究、实践,才能切实振兴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内容,从冬病夏治概念的提出到逐步成熟,可以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个典范。
冬病夏治是通过临床验证的治疗理念
冬病夏治是在挖掘整理古代治疗方法和经典中医理论基础上,通过临床验证逐步提出的一种治疗理念 1955年,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针灸疗法实验所响应国家“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的号召,开展了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研究人员查阅整理了海量的古代文献,其中关注到清代医家张璐撰写的《张氏医通》中记载的“冷哮灸方”,认为该法组方合理、操作方便、容易掌握。参考上述记载,研究人员在临床上开始试用,发现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疗效。1958年,研究人员在改进了药物用量、穴位组方的基础上,设100多例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总结。研究人员经多次反复验证,减少了药物用量,去掉了麝香,改用炙白芥子,避免局部发疱;改进穴位组方,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治疗效果,并参照原文记载,发现该法在防治感冒、预防冬季疾病复发的远期疗效更为突出。 对此,许多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溯源和临床观察。197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田从豁在北京市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概念,并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观念、治未病观点以及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田从豁撰写了《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一文,发表在当时的《新医学杂志》上。通过观察1074例临床患者,且经过1年~6年的随访发现,该法治疗喘息型气管炎785例,有效率达79.9%;治疗支气管哮喘289例,有效率达83.7%。该项研究于197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冬病夏治概念的提出,正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同时,以冬病夏治消喘膏为主的三伏贴在全国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对冬病夏治做出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国内中医界对冬病夏治作了进一步探索,并结合各个地域特点做出有益创新、发展。 自冬病夏治观念提出以后,很快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医家从理论溯源、治疗时间、治疗方法、治疗范围以及现代机制研究等方面,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与创新,使冬病夏治成为中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中原地区中医临床龙头单位,多年来一直遵循中医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中原地区的气候、地域特点,对冬病夏治进行了与时俱进、三因制宜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创新。 1.贴敷时间的改变 冬病夏治以《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观念作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在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天气最热),应用补阳气的方法来提升人体自身的阳气、祛除体内伏痰寒湿,提高抗病能力。该法最初应用贴服时主要把时间固定在三伏天,是因为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那么相应的人体阳气也最旺盛,此时补阳气可达到借力发力的效果。但是,近年来,河南地区因为温室效应等因素,每年天气最热的时间提前和延长,多数年份到6月中旬、下旬气温即可达到35摄氏度以上,甚至高于三伏天,人体阳气已经相应达到最旺盛阶段;结合现代人长期久坐少运动、多食寒凉、吹空调等生活方式,以及阳虚体质、寒湿体质更为明显的特点,该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赵俐黎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了以上变化,率先在中原地区将冬病夏治的时间提前到夏至日,每年的治疗时间从夏至开始到末伏之日,持续约2个月,这充分体现了三因制宜的理念得到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确实增加了治疗效果。 2.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冬病夏治起初指的是穴位贴敷,特指“三伏贴”。赵俐黎带领团队早在2003年,就对冬病夏治疗法进行了学术渊源和文献考证,深刻理解冬病夏治理论的内涵后,提出夏治的方法不仅局限于穴位贴敷,还应是所有的能够补充阳气、祛除寒湿的方法,比如艾灸、针刺、火罐、理疗、药物、督灸等。该团队近年来挖掘整理相关文献,创制了火龙灸、归元灸、温肾固本灸、温筋通痹灸、经络导引排毒等复合疗法,大大丰富了冬病夏治治疗的手段,提高了治疗(预防)效果。 3.治疗疾病谱的扩展 冬病夏治最初治疗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的咳嗽、哮喘、鼻炎等病。对此,赵俐黎带领团队在冬病夏治理念指导下,经过反复大量的临床实践,分别研制了寒痹痛、温胃散等贴敷药物,将治疗疾病的范围拓展到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等)、妇产科疾病(痛经、宫寒不孕症、产后病、乳腺增生等)、疑难杂病(畏寒怕冷、怕吹空调、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易疲劳等)。该团队围绕冬病夏治创新项目,申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中医药专项课题各一项,对于冬病夏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冬病夏治疗法贯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法则
赵俐黎带领团队对冬病夏治疗法进行了传承守正和创新发展,对一些疾病的防治方法和技巧以及病因病理的梳理与总结,是中原地区冬病夏治工作的推动者,成为很多医院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同时,赵俐黎也多次受邀,在全国的冬病夏治会议上进行了冬病夏治疗法分享、交流、授课,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冬病夏治疗法从提出到逐步成熟,凝聚了诸多中医专家从挖掘文献到临床实践验证、继而理论回溯,再次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整个过程贯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法则。 中医工作者只有把握好这个法则,才能继承古代医学精华,按照理论和实践的交替验证过程,又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切实为群众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