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爱心启明眸 妙手愈目疾
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蛇床子
日间手术中心如何建设
1
11 1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黄新生

   1642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当时医家墨守《伤寒论》治疗瘟疫,效果不佳。江苏人吴有性(字又可)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成《温疫论》2卷,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清史稿》卷《艺术传一》称:“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瘟疫名。”

   《温疫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染病(瘟疫)专著,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具有以下特点。
总结了瘟疫的基本规律
    一、具有传染性
    《温疫论》记载了瘟疫强烈的传染性,“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皆重),最能传染”。传染的严重性,“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二、具有特异病原
    吴有性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瘟疫的病因是自然界一种异气所引起的。“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
    三、疫气不同,致病强弱性不同
    将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异气称为戾气、疠气、疫气,“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
    四、不同的病原体产生不同的瘟疫
    将瘟疫按照临床症状分为虾蟆瘟、瓜瓤瘟、疙瘩瘟等,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
    五、总结了传播途径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天受指的是经空气传播,传染指的是接触传播。
    六、总结了流行性、散发性、地区性与时间性等规律
    大流行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散发性为“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外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地区性为“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是知气之所着无方也”;时间性为“是以知瘟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
    七、侵犯特定脏器
    某种戾气对某脏器组织有亲和力,可好发某脏的病变,“盖当其时,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某病”。
    八、论述了潜伏期
    认识到了瘟疫的潜伏期的存在,“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
    九、论述了人群易感性
    认为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其年气之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十、论述了瘟疫的凶险性
    瘟疫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因其毒甚,传变亦速”。
创新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吴有性根据戾气为病的特异性和事物的矛盾性,提出“以物制气”的观点,即用药物来治疗疫病。并对瘟疫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
    一、透达膜原
    吴有性认为疫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腑脏,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指出其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附近于胃”,为半表半里。因不在表,故不可用表散之法,“汗之徒伤表气”;亦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下之徒伤胃气”,应用透达膜原之法,使疫邪“自内膜中以达表,则诸证可除”。
    创制达原饮用于治疗瘟疫初起,证见发热,脉不沉不浮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认为此虽头痛身痛乃为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是伤寒表证而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强行发汗;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用达原饮。方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此四味用为调和之品。至于加减则视疫邪所犯各经,加用引经报使药:溢于少阳加柴胡,溢于太阳加羌活,溢于阳明则加干葛。若服达原饮邪不解而见舌苔由白而转为黄者,当加入大黄。
    吴有性首次提出透达膜原的治法及方药,被后世医家大加推崇,刘松峰言其“为治瘟疫之仙方”,龚络林亦称其为“真千古治疫妙剂”。对于新冠肺炎普通型之“温热疫毒蕴肺证——湿重于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推荐使用达原饮加减治疗。
    二、攻下疫邪
    吴有性认为疫邪所伏之膜原部位“附近于胃”“今邪在膜原者,正经胃关之交也”。指出疫邪之出路有二:或从外解,或从内陷,若其内陷,必入于胃,因“膜原”近于胃也。鉴于此,吴有性主张用“下法”攻逐传里之疫邪,以承气汤为主方。并指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认为攻下法的主要作用是疏通表里三焦气机,通过攻下可起到“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作用,实为“开门去贼之法”,认为大黄“润而最降,能逐邪拔毒”。在具体应用之时,用三消饮治疫毒表里之传;用桃仁承气汤治疫邪入胃,胃肠蓄血之证;用茵陈蒿汤治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疏泄,经气郁滞而发黄疸;用黄龙汤治虚实两杂元气将脱而疫邪内陷者。
    三、滋养阴液
    滋养阴液也是吴有性治疗瘟疫病的一个重要治则。指出“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布,积阳为火,阴血每为热搏”,强调疫病易伤阴液,治疗时要注意顾护阴液。对于阴液亏损而又疫邪内盛者,要养阴攻下两者兼顾,创承气养荣汤,方用生地黄、白芍、当归滋养营阴,大黄、厚朴、枳实攻下疫邪,以去邪而不伤正。
    清燥养荣汤也是一个重要方剂,方中以地黄汁、白芍、当归、甘草为君药,养营滋液;知母、天花粉为臣药,生津润燥;陈皮为佐,运气疏中,以防清滋诸药碍胃滞气;梨汁为使,性凉质润,醒胃气以速增津液。对于新冠肺炎危重型恢复期,“脾肺气阴两虚证”,《中医诊疗手册》推荐清燥养荣汤加味治疗。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温疫论》:“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在日本,1769年就有了《温疫论》的刊本。可见此书的影响巨大。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