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日间手术中心如何建设 |
|
日间手术中心如何建设 □梁文林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出院全过程的手术或操作,医院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术种或优势项目进行操作。一般多为创口小、恢复快、技术成熟的术种。将这部分术种单独提出运营管理进行合理安排,可将这部分患者与其他病种的患者分开,缩短其住院时长、减少患者住院花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 日间手术中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日间手术中心最好在医院功能完善的集中布置的单元进行设置,有独立的手术室、病房和后勤辅助空间,而非附属于门诊或住院部门等传统功能区块。 位置应有利于实现医院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布局时应节约运营成本,便于医院内部管理。在考虑日间手术中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时,应该在采取必要隔离措施的同时尽量缩短操作路线。 日间手术中心患者流动性较高,手术室物资更替频繁,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严防交叉感染,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严格把关。 手术环境的设计应注重个性化和舒适感。因日间手术耗时短,患者卧床时间短,且患者基本处于意识清醒的状态。故日间手术室的空间设计应考虑患者视觉、听觉和灯光温度等方面的需求,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手术效率。 日间手术中心的家属等候空间、术前术后缓冲空间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感受,充分考虑患者物品存放、术前术后更衣场所、家属等候区等人性化使用空间。 应充分借鉴洁净手术部的设计模式,并且严格遵循洁净手术部的电器保障和洁净设计要求。同时,在考虑日间手术中心和门诊部门的联系时,应充分预留术前检查、门诊评估等日间管理空间。可考虑增加“预入院环节”,使准入筛选环节、术前检查环节在门诊部门或日间手术中心与门诊部门的衔接区域完成。 消毒供应中心在保持与中心手术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也应与日间手术中心保有便利的联系,并且在联系时预留供无菌物品清洗消毒和储存的相对独立的管理空间。某些检验工作需要医技部门检验科室配合完成,同时手术所需的血液来自输血科(血库),所以日间手术中心和医技部需要有便捷的交通。 对于日间手术结束后病情严重需要二次手术的特殊病例,不应以“日间”为限制条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转移并延长住院时间。所以日间手术中心也应与中心手术部门及ICU(重症监护室)病房取得必要的联系。 日间手术中心的功能分区要求 日间手术中心的空间设计大致分为术前准备区(非洁净区)、手术核心区(洁净区)、污物处理区(污染区)三部分。 为了减少不同区域之间的影响和干扰,人流和物流的动线设计应遵循“分口分流”的设计原则:日间手术中心的手术核心区设计可参照洁净手术中心的布局类型,尽量采用单通道设计或是多通道设计,以便于区分洁净通道和污物通道。因日间手术中心进行的多是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难度一般的二级、三级手术,从手术级别上进行划分,CASA(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首批推荐的56个手术的病种中二级、三级手术的占比高达92.86%。日间手术中心的手术室布置不宜采用空间利用率较低的独立单元式布置形式。因当前的日间手术中心相对于医院的中心手术部规模较小,宜采用单向通过型以对术前术后路线进行划分。
作者简介 梁文林,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卫生工程分院院长、公共卫生主管医师、工程师、工程硕士,从事医院管理工作20余年,其团队专业从事区域卫生规划、医疗建筑设计、医院手术室、ICU等重点部门的规划设计及医院改扩建全过程咨询管理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