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洛阳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科研为临床服务
“5G+”全场景智慧医联体项目签约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三校一中心”改造升级
新安县骨伤病诊疗中心开展颈椎后路椎间孔镜术
嵩县人民医院举办第一届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创新案例演讲比赛
移植百例 你我同行
1
11 1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让科研为临床服务
 

让科研为临床服务
——记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朱太咏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邓江海 周丽媛

           “骨健康”讲堂上的朱太咏     刘云飞/摄

 

   “立足临床搞科研,搞好科研为患者。”这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朱太咏常说的话。从医近40年来,他勤学精业,成绩斐然,成为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库专家。近日,记者利用他在该院颈肩腰腿痛中心坐诊的间隙,对其进行了采访。
从医学学士到骨伤科名家
    今年65岁的朱太咏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1982年,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从睢县人民医院来到洛阳,无论是在洛阳正骨研究院(现为河南省正骨研究院)中西医结合骨科—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还是在该院骨质疏松专家门诊、颈肩腰腿痛中心专家门诊,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科研、临床双轮驱动,赢得了业内专家和骨伤患者的好评。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生物医学工程,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朱太咏说。以其主持研发的“白膏药”(舒筋活血祛痛膏)为例,就是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平乐正骨“黑膏药”(活血接骨止痛膏)基础上,更改剂型,疗效不减。2004年,《舒筋活血祛痛膏及其制备方法》获批发明专利。“白膏药”“黑膏药”各具特色,联袂登场,深受患者欢迎。
    朱太咏的女儿朱晨迪对记者说,她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时,有澳洲的、英国的室友颈椎不舒服,父亲在为他们介绍锻炼方法的同时,就推荐“白膏药”让其贴敷,“贴”得室友们口服心服。仅一年时间,通过邮寄或她放假捎去的“白膏药”就有上百盒之多。“我深深地为父亲骄傲,为洛阳正骨骄傲!”朱晨迪说。
    业精硕果丰。多年来,朱太咏在骨质疏松研究、中药促进神经再生与损伤修复研究、益气生骨法治疗老年性骨折,促进骨折愈合、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先后参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市厅级课题研究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撰出版了科技专著《骨生理学》,获科技成果奖19项,取得国家专利13项。
为了一次确诊
他从几公斤资料中抽丝剥茧
    “有这样一则病例,让我印象深刻!”朱太咏说。
    2007年前后,朱太咏接诊了一位来自平顶山的女患者。时年50多岁的她,因病长期用药,造成多发性骨痛、脆性骨折,躺在床上,连翻身都不敢。患者先后到十几家医院就诊,但查不出来病因,只能靠服用止痛药减轻点儿痛苦。患者听人介绍,朱太咏擅长中医骨伤、骨质疏松症及其脆性骨折、中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妇女围绝经期运动系统病痛、骨折愈合延迟及不愈合等病症的非手术治疗,就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洛阳。
    “当时,患者家属带来的病历资料足足有几公斤重!”朱太咏说。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渴盼、信任的目光,他深感责任重大。他一张张翻看厚重的病历资料,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根本病因——患者患有乙型肝炎,长期服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致其肾小管功能损害,尿中排磷过多,并发“低磷性骨质疏松症(也称低磷性骨软化症)”。朱太咏建议患者停用阿德福韦,并给予补磷等对症治疗后,疼痛症状逐步缓解。患者对他感激不尽。
    因为专业,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大成。朱太咏先后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所带学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的知名机构任职),上海石氏伤科研究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医正骨》《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委、审稿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中国医疗设备”研究员等;2017年1月退休返聘。目前,他每周二、周四仍坚持在医院坐诊,发挥余热,为颈肩腰腿痛、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