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徐淑玲
“收到,马上出发。”凌晨2时,夜幕中的郑州街道,一辆负压急救车奔向封控区。 车上是郑州市新冠肺炎高风险人员急救转运专班班长米思嘉和他的组员们。他们这次的任务是将封控区的一名胸痛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 今年4月,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克服院前急救医疗资源紧张等困难,及时成立新冠肺炎高风险人员急救转运专班,为封控区、隔离区的待产孕妇,胸痛、脑卒中、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搭建特殊的绿色生命通道,全力确保高风险人员的紧急就医服务需求。 该急救转运专班由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医生米思嘉担任班长,前期由20名队员组成。工作期间,大家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分别驻扎在2个闭环管理酒店执行任务,确保全体人员在工作现场、休息地“两点一线”封闭状态。 “五一”小长假期间,随着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立即指派急救专家王超驻地指挥。王超调研分析后,很快给出科学研判,再次紧急调集多家急救站共11辆负压救护车及33名医务人员及司机来补充专班急救力量,让高风险人员的绿色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五一”小长假期间,这一专班的工作量从每日的10余趟陡增至40余趟,每车次执行任务时长最短也要2个多小时,每个出诊组平均每天工作近10小时。专班多个急救小组连续奋战了3个昼夜。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米思嘉、张帆、吕世海已经连续工作了24天。5月4日,是米思嘉小组的一线班。凌晨2时,一名输尿管结石患者需要转运救治,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做好防护,到达患者身边,对症治疗后将患者转送至定点医院。刚回到医院,又接到了转运一名头痛患者的紧急任务,3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进行诊治后将患者转送至定点医院。虽然当天8时换班,可7时10分他们就又接到了转运一名昏迷患者的任务,任务结束、完成消杀后已是9时30分了。 该急救转运专班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急救超人”。他们用120急救的效率与质量,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