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
医德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能够坚守仁爱救人初心、践行救死扶伤使命的精神源泉,是医务人员履行职责、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道德“准绳”,是在卫生健康事业领域的一般社会道德的具体呈现。 健康无价,生命至上的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在此指出天地之大,蕴含万事万物难以穷尽,但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和健康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包含中医学原理,还蕴含着大量的医德思想。“经”的原意为纺织的经线,时常引申为根本、法则之意,医书名“经”,也就说明是医学的规范,是医者应学习遵守的意思。《黄帝内经》通篇未提及“医德”二字,却又以医德为纲贯穿整个理论体系,其医德思想散布于各个篇章之中。《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成为后世医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基本指引,对《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进行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为医者要救死扶伤,救民于苦痛之中就必须博览群书、集百家之长,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而后成就精湛的医术。《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记载:“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这是告诫医务人员应认真、谦虚从师学习,切忌在真正掌握精湛医术之前就乱用复杂的医疗方法,还荒谬地将其奉为圭臬。《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中论述了医术与医德:“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指出传承医道必须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医术与医德兼备才能长久流传下去。医术与医德相辅相成,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完整体系,不可以将二者割裂开来单一论之。医术与医德是上工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品质,精湛的医术承载着医德,而高尚的医德又规范指引着医术。术无德不立,有术无德就会被利益私心蒙蔽,忘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反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德无术不彰,有德无术则缺失了发挥医德价值的载体。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记载:“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这充分指出医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应谦虚向老师求学,来听取这些宝贵的道理,并且如获至宝般地珍藏起来,在日后不断学习实践。《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强调对于宝贵的学问知识应该:“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强调医者十分重视学问知识。医者只有读书破万卷,潜心钻研医理,方能成就精湛医术,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中所讲:“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只有这样早晚勤奋学习,才能够真正了解深奥的医学道理。自古至今,为上工者无不是敏而好学、勤奋刻苦,一代又一代的医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了高尚的医德。 医生每当接诊患者治病时,首要之事便是察明患者所患之疾病,了解患者当下病情之如何,如此方能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诊断。认真诊察是医生能够全面了解病情而后对症用药、选择合适的诊治方法的前提。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就指出医生应当认真仔细诊察,通过诊察患者的色泽、脉搏、呼吸、声音、四时色脉等来准确判断患者所患疾病之阴阳所属、发病的脏腑部位及诱发疾病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准确诊断,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不会因为诊察失误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中论述了医者诊断时未能细心谨慎、集中精神所造成的危害是:“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提出患者之所以不能得到好的疗效,可能是由于医生精神不能集中,思想上不加分析,又不能把外在的症状和内在的病机结合起来,所以时常产生疑问和困难。像这样因为没有认真诊察患者病情,便随意治疗而导致患者身体遭受损伤的医疗失误,是为医者应坚决杜绝的。 医务人员是保障群众健康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而医务人员的医德又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已明确提出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这充分说明《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仍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