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老年健康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两则
中医治疗胃肠炎效果显著
儿科疾病的“绿色疗法”
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四种中药
1
11 1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两则
 


□李鲤

案例一:益气和中、滋养胃络、疏肝补肾法治疗胃痞

马某,男性,48岁。
  初诊 患者胃胀1年有余,近15天症状加重而就诊。患者素体瘦弱,有心律不齐病史,常有心慌、头晕等不适。近15天,患者因饮食不节引发腹胀、呃逆,伴口干、口臭,咽部有痰,食量一般,夜晚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时间3小时~4小时,白天乏力,肠鸣,大小便正常。患者现在体形瘦,面色暗淡,舌质暗红、苔厚腻偏黄,脉弦数。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中下段食管黏膜粗糙,血管纹理不清晰,胃窦黏膜光滑、反光增强、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呈花斑样改变。患者被诊断为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为胃窦后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服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特来笔者所在处就诊。
  诊断 胃痞(肝胃瘀热,胃络瘀阻)。
  辨证 肝胃郁热,患者多为土虚木乘之变,常因情志因素导致肝气瘀结,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瘀热,气滞日久则血瘀,致使胃络失养而患病。
  治则 和中健脾、益气养阴、理气散滞、疏肝利胆、滋养胃络兼以补肾。
  处方 保和丸、生脉散化裁。陈皮12克,竹茹15克,炒莱菔子10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I5克,连翘12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石斛15克,北沙参10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枸杞子20克,山茱萸20克,青皮20克,郁金20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共2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笔者嘱咐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不能过度劳累。
  二诊 患者胃胀减轻,咽部有异物感,偶尔泛酸,口干不欲饮,夜卧肠鸣,头晕,心慌,全身乏力,饮食尚可,失眠、多梦,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数。在原方基础上加煅瓦楞子20克,继续服用15剂。
  三诊 患者服药近50剂,现在精神状态转好,体力增加,胃胀减轻,痰阻和呃逆消失,睡眠时间增加,有头晕,但视物不晃动,凌晨5时有泛酸现象,舌质淡红、苔白,脉沉滑。
  处方 陈皮15克,竹茹12克,半夏12克,茯苓30克,炒莱菔子12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15克,连翘12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枸杞子20克,石斛15克,木香12克,炒枳壳12克,炒鸡内金20克,丹参20克,北沙参12克,赤芍20克,当归15克,山茱萸20克,青皮20克,郁金20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共2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四诊 患者胃胀发作基本消失,食管异物感、反酸、痰阻消失,无头晕,舌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 陈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炒莱菔子10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15克,连翘10克,炒枳壳12克,厚朴12克,麦冬12克,北沙参15克,枸杞子20克,山茱萸2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 该患者为肝胃瘀热,胃阴不足,瘀阻胃络型胃痞。肝瘀气结,瘀而化热,乘脾犯胃致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胃阴被耗,胃络失养,又胃为燥土,喜润恶燥,得阴始安。方用生脉散(太子参方)可补脾胃之气,益气生津;麦冬,养胃阴;脾为肾之主,胃为肾之关,以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萸滋肾阴强脾胃,以制久病由脾及肾,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亦横逆犯胃致使肝胃不和;青皮、郁金、枸杞子,以疏肝木、滋肾水、强脾胃,以制肝木横逆;通则不痛,气血壅滞则胃胀,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血瘀则胃黏膜失其濡养,胃络受损,故加当归、赤芍、丹参,补血活血以养胃络;青皮、黄芩、郁金疏肝利胆,可助脾胃运化;保和丸健脾助运,调畅气机、升清降浊,疗效显著。

案例二:和中健脾、升提宗气、益气生脉治疗胃缓

袁某,男性,21岁。
初诊 患者饮食较少,食用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伴四肢乏力,心慌8年有余。8年来,患者由于在外地打工,饮食及生活不规律导致食量减少和食用油腻食物后不易消化,体形瘦,大便干(7天1次),小便正常,睡眠差,多梦,身困乏力,四肢倦怠,恶心乏力,偶有心慌气短。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肝、胆、脾、胰脏器无异常,肝功能(-),肝炎系列无异常,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平均心率为47次/分。食管、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检查结果显示:胃下垂,胃小弯,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7厘米,被诊断为胃下垂(无力型)。患者体形瘦高,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脉沉细弦。
  诊断 胃缓、心悸,胃下垂(无力型)、窦性心动过缓。
  辨证 因患者常年在外务工,饮食起居不规律,又因劳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引发气血亏虚证。因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人体营养来源,皆赖于胃之受纳,故《黄帝内经》中记载:“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脾失健运,气血乏源,中气亏虚,无力升提,脏器下垂,发为胃缓。再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阳,是动力,故气为血之帅;血为阴,是物质基础,因此认为血为气之母。心在体为脉,血在脉中行,因此血行速度与心密切相关,心健则脉律齐,心伤则脉律失常。该患者为心慌、气短、周身倦怠,皆因心之气、阴、阳不足,挟肾阳不足,且心阳源于肾阳。因肺主气,为宗气形成之地,宗气为诸气之纲领,宗气亏虚则不能贯心脉、走息道以行呼吸,故发病。《华氏中藏经》有记载:“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笔者运用保和丸化裁健脾助运,以助气血阴阳的生化,达到权衡五脏、标本兼治的目的。
  治则 和中健脾、生化气血、升提宗气、益气生脉、佐以温肾阳。
  处方 方用保和丸、生脉散化裁。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炒莱菔子10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10克,连翘1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炒枳壳15克,炒白术15克,太子参2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丹参20克,川芎12克,鸡内金20克,麦芽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共24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搭配服用参琥胶囊,6粒,每天分3次服用;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每天3次。
  二诊 患者体力增加,食量增加,精神振作,右下肢乏力,睡眠浅、易醒,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率为58次/分,测血压110/80毫米汞柱。守上方,枳壳用量增至20克,太子参用量增至30克,枸杞子20克。共3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搭配服用参琥胶囊。
  三诊 患者心慌发作基本消失,体力增加,体质增加,面部转润泽,唯右下肢膝关节遇寒冷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缓有力。守上方将枳壳用至增至25克。共4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搭配服用参琥胶囊。
  按语 胃缓多由脾胃亏虚,中气不足,无力升举,脏器下垂,运用寓补于消法,功在和中健脾助运,使气血生化有源。方中保和丸,健脾和胃、生化气血;生脉散,既可补心气、滋心阴使心脉得养,又可补肺气以充养宗气;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川芎,通心络;巴戟天、仙茅、枸杞子,补肾阳资心阳;枳壳、白术升提中气以充养宗气,诸药为用,补而不滞,消不伤正,促进药物发挥最佳效果。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