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老年健康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与结有关的病证与治疗方法
中医调理妇科疾病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
如何预防腰肌劳损
季节性感冒的中医药治疗
1
11 1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与结有关的病证与治疗方法
 

□朱光

   结是人体内本该流动的物质却处于停聚的状态。它可以作为独立诊断的依据,反映病变的结果,更多的是如病理产物一样作为病因,逐步增加病变的复杂程度。
    结在中医学中主要有两类:一是指无形的郁、痞、聚、瘕等,如郁结、痞结等;二是指有形的肿块,如瘰疬、痰核等。
    结,《说文解字》释曰“缔也”,又训:“缔,结不解也。”在中医学中,结除了用来描述脉象外,更多的是一个病理概念,或指病机、病证。笔者结合文献对此加以梳理。

涵义
    有学者统计,“结”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26次。比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提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的观点。又如《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由此可知,结是人体内本该流动的物质却处于停聚的状态。它可以作为独立诊断的依据,反映病变的结果,更多的是如病理产物一样作为病因,进一步加深病变的复杂程度。换而言之,结为邪之聚,邪的类别不同所形成的结的形态也不尽一致,而凡言结者,每由两种及以上的邪气聚集交织而成。
    概括起来,结在中医学中主要有两类:一是指无形的郁、痞、聚等,比如郁结、痞结等;二是指有形的肿块,比如瘰疬、痰核等。
    结之所成,原因不一;结之为病,种类繁多。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有“六郁”学说,指出在气郁的基础上,可演变成湿、热、痰、血、食诸郁,谓:“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也。”《叶选医衡》指出:“夫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总名。”这说明结之成因于气者,与郁基本相同,成因于湿、食、痰、瘀等,则与积相似。
病证
    历代医学家对结之病有许多记述,以结命名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内容:
    结阳、结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曰:“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古时计量单位),再结二升,三结三升。”这说明结阳因在中焦阳气郁结,不得宣通于四肢,水液停滞不行,故四肢肿胀;结阴所见的便血,《圣济总录》认为,其由阴气内结而成,《张氏医通》则认为由肝血内结所致。
    阳结、阴结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在辨“脉有阳结阴结者”时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张仲景指出,大便秘结是阳结、阴结的共有表现。后世医学家统称二者为里结,还把阳结称为热结、热秘,指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把阴结称为寒结、冷秘,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所致的便秘。
    结胸 《伤寒论》中所指为邪气结阻于胸中者,因证候、病情不同,又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之分。其形成是由于太阳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热内陷,与胸中原有水饮结聚;或因误下,由太阳内传阳明,阳明实热与腹中原有水饮互结而成。其中,胸胁有触痛,颈项强直,微汗或但头汗出者,为热与水相结,称为水气结胸,或水热结胸;腹部硬痛拒按、便秘,午后微有潮热者,称为实热结胸。
    脏结 《伤寒论》中的脏结有两种:一是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者,如129条云:“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二是指胁下素有痞块,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如167条云:“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
    痞结指腹内郁结成块 如《医宗金鉴》注解“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164条)时曰:“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证治准绳》则论曰:“痞者塞也,结者实也,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能流行,脏腑不能宣通,由胀满而致痞结,势使然耳。此热实之证也,时或发为壮热,《圣惠》甘遂散主之。此药治小儿痞结。”这里的痞结是指小儿出现脘部痞满结痛、按之啼哭、乳食减少、身热等症状,多因热邪蕴于胸膈,与胃脘留饮相搏,脏腑不得宣通所致。
    痰结 《明医杂著》云:“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此与《金匮要略》所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相一致,多因火邪灼津、燥痰黏结于咽所致,俗称梅核气。《古今医鉴》言:“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如梅核之状是也。”
    结气 《诸病源候论》云:“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气结不散,结于肺者,可见胸闷、气喘、咳嗽等;结于肠者,可见腹胀、腹痛、恶心、大便干结等。
    妇人血结 《普济方》中指妇人恶血瘀结、冲任不通而致月经闭止不行者。其症状多见下腹部疼痛如刺,或于下腹部可触及包块。作为病因,血结还可致妇人多种疾病,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出“月水不通,冷热血结搏子脏而成病”“血结子脏,阴阳之气不能施化,所以无子也”等观点。
    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为继发性病因之一。古代医籍所论者主要是导致石淋病的肾与膀胱结石,比如《诸病源候论》云:“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
    作为病机,邪气聚集引发的病证更是不胜枚举,积聚、癥瘕、瘰疬、痰核、乳癖、瘿瘤,以及现今所言之结节、息肉、血肿、囊肿、肿瘤等,都可以说是邪气聚集的直接结果。例如,湿热蕴结者,可见脘腹痞满、大便溏泄等;痰热互结者,可见咳嗽、胸闷等;痰瘀互结者,可见胸闷胸痛、肢体麻木等。
论治
    “结者散之”,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确立的治则,意为气血痰浊郁结的疾病,宜于消散或疏散,具体用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等方法来进行治疗。结之甚者为坚,坚者易于稽留,此时又治宜“坚者削之”“留者攻之”(《黄帝内经·素问》)等。
    由于成因、形态、部位、性质等诸多不同,结之治疗亦应辨而治之。因火热而结者,治宜清热泻火散结,药用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山慈菇等;因气滞而结者,治宜行气散结,药用枳实、郁金、槟榔等;因阳遏而结者,治宜通阳散结,药用薤白、白酒等;因水停而结者,治宜消肿散结,药用大戟、甘遂等;因血瘀而结者,治宜逐瘀散结,药用莪术、桃仁、斑蝥等;因络阻而结者,治宜通络散结,药用地龙、鳖甲、水蛭等;因积结成块者,治宜软坚散结,药用生牡蛎、海浮石、瓦楞子等。
    根据结的不同类别,名为散结、破结、化结、开结、消结、通结等的方剂很多,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破结散,主治石瘿及气、劳、土、忧瘿等;《医学集成》中的散结汤,主治乳中结核;《辨证录》中的开结汤,主治妇人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往来寒热;《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硝菔通结汤,主治大便燥结久不通等。
    临床报道的经验方也非常多,如二龙化结汤,可加减治疗结节、息肉与肿瘤等;二母化结汤,用于治疗肺、甲状腺、乳腺等处结节;阳和散结汤,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纤维化及乳腺癌;消结散,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等。
    综上所述,结作为病机,反映的是两种及以上的邪气交织凝聚;作为病证,则有无形、有形两种状态。不过,结作为一个病理术语,其概念的专指性、严谨性与规范性都明显不足,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诊断标准不明晰,以结命名的病证大都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如名同意异,如言病机之结聚,所指从内容到形式都各有不同;言治疗之散结,实际用药却千差万别。尽管如此,有一点却可以明确,即散结之品性多攻伐,用药应把握好时机与分寸,时时顾护正气。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