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淼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等到身体出现疾病时,治疗往往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以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本文主要介绍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以及辨体质、调情志和合理饮食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法。 辨体质:了解个人的健康特点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体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生理特征。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常见的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以下是这些体质类型的特点及相应的健康管理建议。 1.平和质是指身体健康,无特殊症状,是理想的体质类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情舒畅等,是维持平和质的关键。 2.气虚质的人群容易疲劳,喘气无力,不爱说话,不愿运动,动辄出汗,头晕健忘,怕风等。气虚质的人群应注重补气养血,适量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比如黄芪、党参、红枣、人参、山药等;避免过度劳累,出汗后注意避风,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宜长时间卧床,久卧则伤气。 3.阳虚质的人群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唇舌淡嫩。阳虚质的人群应注重温阳散寒,适量食用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比如韭菜、葱、姜、蒜、花椒、胡椒、牡蛎、小米、狗肉、羊肉等;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避风寒,尤其女性要避免穿露脐装、九分裤、赤脚等,以免脚底、腰腹部受凉,耗伤阳气。 4.阴虚质的人群口干咽燥,眼睛干涩,皮肤干燥,手足心热,面部时有烘热感。阴虚质的人群应注重滋阴润燥,适量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比如枸杞子、黑芝麻、百合、梨、鸭肉、奶类等;规律作息,适当补水,避免熬夜和劳累,以及过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痰湿质的人群体形肥胖,胸闷腹胀,汗多而黏,痰多清稀。痰湿质的人群应注重祛湿化痰,适量食用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比如冬瓜、芡实、茯苓、薏米等,避免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和甜食等。 6.湿热质的人群口干口苦,皮肤易长疮、痘,大便黏滞而臭,小便短黄。湿热质的人群应注重清热利湿,适量食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西瓜、椰子水等,避免过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和甜食。 7.血瘀质的人群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舌下静脉迂曲,身体出现疼痛,肢体麻木,头晕眼花、心悸胸痛。血瘀质的人群应注重活血化瘀,适量食用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比如桃仁、红花、山楂等;保障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多参与娱乐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和情绪消沉。 8.气郁质的人群情绪低落、敏感、疑心重,郁郁寡欢,胸闷胁胀,女性乳房胀痛、咽喉有异物感。气郁质的人群应注重疏肝解郁,适量食用具有疏肝作用的食物,比如萝卜、玫瑰花茶等;避免独处,多做开心的事情,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9.特禀质的人群多因先天不足,从小就有过敏体质的表现,比如过敏性哮喘、鼻炎、荨麻疹等。特禀质的人群调理身体,首先,要健康饮食,增强脾肾功能、调和营卫气血;其次,要避免接触过敏物质;最后,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耗伤气血。 调情志:保持心理健康 情志是指个体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对身体和心理的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观点。由此可见情志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对身体脏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环境、社交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动,比如暴怒、激动、压抑、焦虑、恐惧等都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失眠、胃肠道等问题。 焦虑与抑郁 焦虑和抑郁常常是由于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所引起的。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倾诉和释放,积极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等,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压力与紧张 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心理郁闷。学会放松自己,与亲朋好友交流,适度户外运动,听音乐等,可以有效缓解压力。 失眠与多梦 失眠和多梦常常是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的。采取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方式,可以缓解失眠和多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三亚市中医院治未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