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长海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群众对中医药的青睐,表现在看中医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笔者观察,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群众对于中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度增加了。许多群众不仅在疑难杂症方面选择中医治疗,还在常见病的治疗方面,也主动找中医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群众的中医素养提高了。当前,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中医药知识,促使群众了解更多的中医药知识。笔者认为,群众选择中医药治病的热情正在加强,充分说明中医的疗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是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成果之一。 群众需求量的增加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机会。中医药领域应该应以适应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让群众获得优质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医疗效的需求。二是对中医药经济价值的需求。中医药对群众的价值不仅在于医疗价值,其自身存在的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比如从产业角度来讲,种植中药材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三是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需求。当前,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 中医药行业应主动满足群众的治病需求,中医药人才培养应以这种需求为导向。只有不断地满足群众的治病需求,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巩固中医药的地位,促进中医药事业长久发展下去。笔者认为,关注群众的中医药需求,核心在于提升中医药疗效,培养中医药人才,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应做好以下环节: 一是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中医药要长久发展,人才是关键。这个人才是真正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中医药人才,是能够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的人才。当前,虽然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人才培养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应把教会学生用中医理论与技术看病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重要工作,然后围绕这一根本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化服务,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是把中医基本功作为中医药专业教师的考核指标。教师中医素养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实践相结合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真正理解中医。比如优秀的教师能够从临床出发,列举大量的案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热情。因此,建议中医药院校教育要把中医基本功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 三是优化高校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实训课程是培养中医理论和思维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实训课如何营造中医的临床环境,还有一定的空间需要探索。临证环境主要是高校的实践课和实习医院的技能操作环节。从当前看,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受困于实习、就业、考研的矛盾,在实习环节真正接触中医药技能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在有限的学习周期中,要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让学生多参与临床实践。 在当前中西医学并存的情况下,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模式中,应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贯穿始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