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把中医馆建在群众家门口 |
|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胡艳梅 文/图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在致力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周口市川汇区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步实现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 城区旧院落内 建起了中医馆 位于周口市川汇区的五交化职工大院是该市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之一,经过改造,如今变得干净整洁。院落中间的一栋两层小楼被粉饰一新,成了该小区新的服务中心——川汇区中医院中医馆。 “选择在该小区开设中医馆,是因为我们医院承担着为川汇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规范的中医药服务的重任,而五交化职工大院居住着许多老年人,新建成的中医馆刚好符合‘专业对口’的要求。”川汇区中医院院长安慧说。 安慧口中的这家中医馆设备一应俱全,目前有四诊仪、中频治疗仪、艾灸葫芦、刮痧板等。有了这些设备,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经络养生、推拿、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偶遇病情较重的居民,可免费、及时接送到川汇区中医院就诊,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的目的。 在当天的走访中,小区的胡老先生因背部疼痛正在接受按摩治疗。言谈中,他对中医馆的服务非常满意。胡老先生欣慰地说:“我在这里连续按摩四五天了,效果非常好。这里的医生不但专业,还很敬业,即使是星期天,他们也坚守岗位。” 胡老先生口中的医生,是川汇区中医院康复科在该小区中医馆的轮流派驻人员。此外,该院其他科室的专家也会抽出时间到中医馆义诊,把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如上图)。 中医药传统技法 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中医馆刚开诊的时候,不少群众提出质疑。有人认为我们是收费的推拿店、按摩馆;还有人认为我们就是走形式,摆个台子坐一坐就走。事实证明,专业、持久的服务彻底打消了社区居民的顾虑。”川汇区中医院康复科主任谷喜梅说。 马惠(化名)就是最初持怀疑态度的居民之一。前不久,她在锻炼身体时不慎扭伤了腰,剧烈的疼痛让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中医馆。 “为了缓解马惠的病情,我对她的一侧腰部做了刮痧治疗,并告诉她次日来对腰部另一侧进行刮痧治疗。可是,第二天她没来,我以为她不满意呢!”为马惠做治疗的康复师陈尹君说。 可喜的是,第三天马惠主动登门接受治疗了。不仅如此,刮痧之后,马惠还主动体验了葫芦灸。那时候,陈尹君心里明白,专业的中医诊疗技术已经“征服”了马惠。 日常的五交化职工大院里常常有一些围坐一起下棋、打牌的老年人。为了帮助他们强身健体,中医馆的医生主动带领他们学习八段锦。现在,五交化职工大院里打牌的人几乎没有了,在中医馆门口的小广场上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开始我觉得中医馆用处不大,没想到在这里锻炼了一个多星期,觉得自己精气神恢复了不少,中医真是神奇。”居民王老先生对中医馆赞不绝口。 陈尹君欣喜地说:“中医馆投入使用1个多月了,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位居民前来接受治疗,咨询健康问题的人也有20多人。只有让大家主动了解中医药、体验中医药服务,才能真正让中医药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 把中医药特色服务 送到群众身边 川汇区中医院计划在其他边远社区内开设中医馆,并尝试与其他医疗服务项目相结合,真正把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们医院已经开设了‘日间病房’。这种病房虽然能让患者晚上在家休息,但是患者从医院到家仍要花费不少时间。”安慧说,“我们医院计划将‘日间病房’设在中医馆,使病床与家之间的距离缩短至100米左右,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就医。” 此外,川汇区中医院正逐步提供家庭病床服务,让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在家“住院”;建立医务人员上门巡诊制度,由派驻社区中医馆的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及时治疗,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为川汇区老年健康服务的主阵地,我们医院将中医馆设在基层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也是下一步的探索路径之一。”安慧说,川汇区中医院将以中医馆建设为抓手,让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看中医、看上好中医”,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