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河南老龄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不一样的寒假——援外医疗队队员子女眼里的厄立特里亚
1
11 1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不一样的寒假——援外医疗队队员子女眼里的厄立特里亚
     编者按:2024年是河南省承派中国援外医疗队50周年。河南省自1974年开始向非洲承派中国援外医疗队,50年来,先后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科威特派出医疗队67批1364人次,诊治受援国民众725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建成了中赞腔镜中心等7个专科诊疗中心,开展了新生儿复苏等2个培训项目和3次“光明行”活动,申报了中厄支气管镜专科中心等7个对口合作项目。援外医疗既是与海外医疗同行交流的机会,还是观察海外医疗的一个窗口。本版通过7个孩子的视角,展现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非洲踢球
□牛博远 文/图

 

   对我来说,非洲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大洲。它拥有世界第二的面积、第二的人口,却是全世界经济最不发达的大洲。
    寒假,因为妈妈工作的原因,所以我获得了一次前往非洲的机会。终点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果不是特殊原因,我一生可能都未必来这里。厄立特里亚位于红海之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竟是前往8000公里外的厄立特里亚。我从北京到达埃塞俄比亚转机,广阔的高原绵延不尽,机窗上的冰霜在飞机着陆后瞬间融化。
    跨越纬度,冬季与夏季在此交替;跨越经度,白昼与黑夜变得扑朔迷离。
    经过转机,我们来到了旅途的终点站——阿斯马拉。这里是当地的国际机场,不广阔的跑道和一座航站楼,展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走出机场,与亲人相见,我百感交集,是喜悦,是疲惫。
    休整片刻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大使馆回来的路上,一群小孩儿在空地上奔跑,看到铁架子和他们脚下的足球,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踢球。这里没有草坪、球鞋,足球上也布满了尘土和创口,可是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踢得不亦乐乎。我尝试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加入其中(如图)。
    我仔细观察后才发现,他们的球技远超于国内许多我认识的同龄人。他们不是拥有强大的天赋,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重视这项运动。沿途的风景,除了青山与戈壁,就是他们在球场上不遗余力地奔跑与天真无邪的笑容。
    走在阿斯马拉的大街上,迎面而来的当地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给予我们热情的问候。看似简单的一声“你好”,实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富强,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换来的。一句又一句的“中国制造”,是无数个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换来的。
    祖国强大不是空穴来风,此行来到非洲,这个想法在我心中进一步加深。
    (作者为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8年级14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张春燕的儿子)

 

 

买鸡蛋趣闻
□王安欣怡 文/图

 

   经过30多个小时的辗转,飞机降落于云端之城——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机场。我离爸爸越来越近了。
    随着飞机离城市地面越来越近,机场的建筑也越来越清晰,这里没有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没有气派的高楼大厦,只有杂草丛生、低矮的平房和一些陈旧的设施。我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机场。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出了机场,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我放下淑女风范,向爸爸飞奔过去。我认真地观察爸爸,发现爸爸的头发稀了、白了,以前穿着合身的衣服,现在变得有一些宽松了。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落在了爸爸的肩膀上,是欣喜,是心疼……
    当地的人很热情,走在大街上,他们会主动给我打招呼:“中国!中国!”他们的笑容淳朴、眼神清澈。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了蓝天、白云与满天星辰,还看到了体形瘦弱的小孩儿在街边乞讨,看到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在售卖。
    每到周六,这里有一个集市,很热闹,人很多,可是卖的蔬菜品种却很单调,只有洋葱、土豆、西红柿、辣椒、胡萝卜。
    我看到一个阿姨提着半桶鸡蛋,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眼神里充满了乞求,我走过去蹲下身子问:“1公斤鸡蛋多少钱?”(如图)她一只手拿起一个鸡蛋,另一只手伸出了5个手指。
    我自言自语地说:“5纳克法1公斤鸡蛋挺便宜的。”爸爸笑着说道:“阿姨说的是5纳克法1个鸡蛋。”我持怀疑的态度和卖鸡蛋的阿姨沟通了一番,确定是5纳克法1个鸡蛋。我花了50纳克法,买了10个鸡蛋,并笑着对阿姨说再见。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望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宝贝,这一年不见,你的英语水平进步不小嘛!”“那是,我现在已经是初中生了,你走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嘛!”我们一路走着、笑着。
    (作者为河南省新乡市第22中学7年级18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王晓的女儿)

 

 

钱币上的树
□乔宇航 文/图

 

   今年寒假,我们来到了非洲国家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
    在飞机上,我想象着阿斯马拉的样子,它是一片大草原?还是一座座小山丘呢?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我们坐了12小时的飞机,在第二天中午才到厄立特里亚首都机场。从机场出来后,看到了来接我们的爸爸,我迫不及待地向爸爸跑过去,并且抱住了他。
    我们的探亲大队乘大巴回到了驻地,是一个十分美丽的3层小楼。
    在这儿的第四天,爸爸带着我们去郊外玩儿。我们来到一个湖边,这里有数不清的鸭子,鸭子身上有红色、绿色相间的羽毛,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我们十分小心,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跑它们。但是,只要我们稍微靠近一点儿,它们就会相互传递信息,瞬间“起飞”,场面十分壮观。
    来到河对岸,这儿有花花绿绿的花朵和成群的牛羊,它们都在悠闲地吃草,就算走到它们身边,它们也不肯离开。这也是我想象中的非洲景色,在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吃草,画面格外优美。
    我们乘车来到了郊外。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村庄,在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有很多人会和我们挥手示意,感觉这里的人都很友善。经过近3小时的颠簸之后,我们终于到了当地著名的大树。在汽车上,我看到大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枝叶茂盛,绿意盎然。
    我们来到大树下,看到它有着庞大的身躯。在挺拔的树干上,我们一起照相,显得我们格外渺小。虽然这只是一棵大树,但是它的图像印在了当地的钱币上,也许它是一个信号,也许它是一个象征。
    这就是我眼中的非洲。
    (作者为河南省鹤壁市鹤翔小学5年级9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援医疗队队员乔松鹤的儿子)

与家人在大树上合影

 

 

好好学英语
□乔宇恒 文/图

 

   这个寒假,由于爸爸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踏上非洲大地,来到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
    下了飞机,我们坐着大巴,向爸爸的驻地驶去。一路上,路边当地的小孩儿都惊叹地喊着:“中国!中国!”下了大巴,我突然发现,驻地竟然还有外国人。这时,一个外国人看见我,向我挥了挥手,我也向他挥了挥手。我心里想,要是能多学一点儿英语单词,就可以和她交流了,那该多好啊!于是,我暗下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英语。
    第二天,爸爸带着我们去了市中心,这里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街道,但是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比如烤面包、像冬瓜一样的西瓜、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
    接下来,我们去了红海的一个港口——马萨瓦港。在岸边,我看到在海水中嬉戏的鱼,有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还有带花纹的,真是好看极啦!看到鱼儿在海水中嬉戏,我也忍不住想到海里游泳。我们乘船来到了绿岛,这里的海水很浅,在黑黑的、细细的沙滩上,随处可以看到寄居蟹和贝壳。
    我们在海边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沙滩的温暖。海浪拍打着身子,就像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听着寄居蟹搬家的声音、海鸟的呼喊、远处的海浪声,我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里没有喧闹、嘈杂的声音,只有悦耳动听的音符。这里有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海水,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海。这里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难忘的一天啊!非洲真美丽啊!
    (作者为河南省鹤壁市鹤翔小学5年级9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乔松鹤的儿子)

与家人在海边合影 

 

 

表演少林拳
□ 徐博文 文/图

 

   爸爸去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快一年了,我非常想念他。这次寒假,我和妈妈计划来厄立特里亚看望爸爸。
    我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早早地就来到机场,等待我们到来。远远的,我就看见爸爸了,他的头发从来没剪过这么短,皮肤变黑了,也变瘦了,衣服显得很宽大。
    到了医疗队驻地后,爸爸给我们煮面条吃。旅途的奔波加上时差的原因,吃完饭我就睡觉了。接下来,爸爸带我们参加了“厄立特里亚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里,我见到了很多中国人和当地的民众。这里的舞台虽然没有大屏幕,没有漂亮的灯光,但是也很温馨。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国过春节。
    晚会上,我们不仅吃了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英吉拉。我表演的节目是一套中国功夫——少林拳,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表演结束后,她们还和我合影留念。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这里展示了中国功夫,传播了中国文化,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接下来几天,爸爸带我在厄立特里亚的首都转一转(如图)。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非常难忘的景象:城市竟然没有红绿灯,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老爷车,随处可见驴车和马车,小孩儿在布满碎石的地面上光脚踢球,成群的牛和羊在市区悠闲地吃草,郊区的小孩儿头顶水壶去水站接水……这和我印象里的非洲是一样的。
    当然,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的天空很蓝,小孩儿的兄弟姐妹都很多,学生的作业很少,小鸟很多,很多和我一样大的小孩儿都很瘦。听爸爸说,他们没有东西吃,经常饿肚子。在生活方面,我是幸福的,所以我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爸爸带我去了咖啡湖边,看到了野鸭群。这里的野鸭虽然又大又肥,但是都很胆小,见到人不是乱跑,就是乱飞。
    我还去了当地人家里做客,喝了她们亲手煮的咖啡。我第一次在厄立特里亚过春节,这是一个让我永远忘不掉的春节!
    (作者为河南省许昌市实验小学许都路校区5年级3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徐征华的女儿)

 

 

海水很干净
□艾嘉柠 文/图

 

   在新年到来之前,我和爸爸经过长途奔波,来到了厄立特里亚。在这里,我终于见到了让我日思夜想的妈妈。
    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是荒芜、干旱、贫穷,我也不例外。直到真正来到这里,我才认识了这个不一样的非洲国家。厄立特里亚处于非洲东北角,与红海相邻,首都是阿斯马拉,海拔2300米左右。
    刚到这里,我们就参加了“厄立特里亚中国春节联欢晚会”。我观看了许多厄立特里亚的本土节目和中国传统节目。当地的舞蹈风格非常欢快,很有感染力,最后还会邀请观众一起上台跳舞。表演的节目还有中国书法,以及跟我一起来的小朋友表演武术、电子琴和诗朗诵等。最后那个节目——“中厄友谊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曲将当地语言与中文结合,配合舞蹈,非常有意义。
    虽然这里很贫穷,但是处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随处可以看见孩子们在踢足球,仿佛他们没有任何烦恼。
    说到干旱,整个国家都很缺水,即使是首都阿斯马拉。这里的厕所虽然用上了冲水马桶,但是没有自来水,需要用盆子从蓄水的大桶里舀水冲。我有点儿无法接受。
    几天之后,我们来到了海边,这里的海水很干净,没有垃圾,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小鱼。沙滩上,到处都是贝壳,颜色各异,还有许多寄居蟹。在礁石上,我竟还发现许多鲍鱼,石头缝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海参、海胆、海螺等。在海边,我看到了一个透明的小水母、小魔鬼鱼;见到了因为战争而搁浅的军舰,它庞大的身躯从中间断为两节,顶端站立的海鸟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虽然这里经济比较落后,但是有独属于它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孩子,每次见到我们时,都会招手呐喊:“中国!中国!”
    我因为妈妈而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座城市。20天的假期很快就要结束,妈妈继续执行她的援非任务,而我也会在家里等着妈妈回家。
    (作者为河南省辉县孟电小学5年级9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田茜的女儿)

全家在海边合影 

 

 

别样的热情
□杜雨晨 文/图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从新乡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再坐飞机来到厄立特里亚。这一路上,我想了很多,想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那里的建筑……
    在飞往厄立特里亚的飞机上,我吃了不一样的食物,比如像吸管的意大利面和加了鸡蛋的怪味奶酪。
    下了飞机,进入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那一刻,我更是感到了这里的不同。在新乡,路边种的是杨树;而阿斯马拉的路边,到处是又粗又高的像椰子树的大树。
    因为厄立特里亚比较贫穷,这里的房子都不高。这里的交通方式也和中国不同,在阿斯马拉,开汽车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我想也许是因为这里经常停电,所以没有人骑电动车。
    在厄立特里亚期间,我不仅去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馆包饺子,还参加了厄立特里亚的中国春节联欢会。
    在阿斯马拉的大街上,许多人看到我们后,和我们打招呼说“你好”,还有人与我击掌和碰拳,让我体会到了阿斯马拉人的热情。
    参加中国春节联欢会,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春节。在舞台上,许多人都用汉语表演有关中国的节目。我坐在观众席上,吃着自助餐,舞台上不仅有阿斯马拉的姑娘跳苗族舞,还有阿斯马拉的小朋友表演打太极拳。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为了这次联欢会,有许多阿斯马拉人学习中文,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的发音还挺标准的。在联欢会最后,两位阿斯马拉主持人穿着旗袍为我们送上了龙年的祝福。
    在阿斯马拉,我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和不一样的民族特色。
    (作者为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小学6年级6班学生,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队员王玉莉的女儿)

 和妹妹在路边合影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