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治疗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1
11 1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董建增 吕伟华

   学科现状
    在冠心病方面
    郑州大学赵文教授团队在药学领域一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个团队首次证明,木犀草素通过内源性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Ⅱ促进信号传导,从而保护心肌组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教授团队发现,肥大细胞蛋白酶4作为一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糜酶,在小鼠心肌梗死区的心肌细胞中表达上升。敲除基因后,他们发现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更小,心脏功能得到改善,证实了肥大细胞蛋白酶4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心肌重塑中具有直接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因子,细胞外囊泡(EVs)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目前,EVs的递送方法主要是心肌内或静脉内注射,两者在临床应用上都具有局限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局部方式将EVs输送到心脏组织中,进行心肌梗死治疗的新策略。
    在腹主动脉瘤方面
    研究表明,腹主动脉瘤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其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教授团队以脂肪细胞和炎症因子IL18为切入点,发现脂肪细胞瘦素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通过诱导IL18受体的表达来增强IL18与巨噬细胞、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结合,进而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同时,这个团队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IL4和mEar1(均为阳离子蛋白)等来调节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极化,并阻断主动脉炎症细胞和血管细胞中NF-kB(一种蛋白质复合物)的活化,从而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在心律失常方面
    1.关于起搏器植入。左束支区起搏是一种新型起搏方式,起搏参数稳定,QRS(心电图检查中心室除极电位的变化)时限窄,近年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河南省心血管病专家在左束支区起搏的临床应用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团队积极参与关于左束支起搏的多个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这个团队前瞻性地评价了左束支区起搏对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了左束支区起搏和双室起搏的6个月疗效。研究结果证实,左束支区起搏可为大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提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望成为双室起搏的一种有前途的再同步化治疗方法。同时,这个团队比较了左束支区起搏与右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疗效,发现永久性左束支区起搏可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风险或升级为双心室起搏的风险。
    2.关于房颤射频消融。冠状动脉疾病合并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陶海龙教授团队探讨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研究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与房颤高复发率相关。此外,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与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率较低相关。
    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是治疗难治性房颤常用的方法,均采用肺静脉隔离术。研究表明,冷冻消融对房颤的治疗效果与射频消融大致相当。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重构影响的差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团队探讨了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后对左心房重构的影响,发现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在阵发性房颤的左心房电性和结构反向重构中都有效,但是在消融6个月后,冷冻消融在这两个方面可能都优于射频消融。然而,在长期的随访中,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学科建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成功申报并获批河南省遗传性心血管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遗传性心血管病医学重点实验室常规开展遗传性心血管病家系搜集及队列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建立iPS(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体外心肌细胞分化平台和iPS基因编辑平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遗传性心血管病防治及生殖指导中心。该中心已经收集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胆固醇血症、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血管病1000余家系。同时,团队打破了心血管科、遗传科、生殖与产科的学科“壁垒”,将其创新性地融合为遗传性心血管病诊疗与生育这一新的特色学科,形成遗传性心血管病诊疗与生育新模式。2019年7月30日,世界首例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健康心宝宝”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
    发展趋势和目标规划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患病人群庞大,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心血管病学,迫在眉睫。
    近年,在河南省医学会及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带领下,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各个研究团队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常见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为核心,借助心血管病学临床资源优势,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平台,逐步成立临床随访资料库、临床标本库等。借助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各个研究团队,紧紧围绕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电活动异常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以及主动脉疾病等方向进行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对其发病机制、诊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专业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上,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指导意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团队关于药物球囊的临床研究水平和董建增教授团队在遗传性心血管病诊疗方面的水平,均处于国内前列。
    目前,与国内外心血管病学发展相比,河南省心血管病学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临床亚专科诊疗不够细化,临床科研亚专业不够专一化;基础研究的技术相对匮乏;相关临床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不足,缺乏国家级重大课题;目前实验室前沿分析手段有限,制约了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形成。
    为了促进河南省心血管病学发展,我们建议:1.积极推进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临床亚专科的发展。2.申请建立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3.加强多种慢性病临床数据平台的建设。4.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视人才培养。5.进一步加强省内多中心合作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统一制订科研规划。6.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