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她的世界永远充满力量 |
|
本报记者 朱晓娟 文/图
“‘你是唐俊楠带的硕士研究生!那你可有一个很厉害的导师’。其他科室的带教医生一问起我的导师,都对唐老师称赞不已。我感觉我很幸运能成为唐老师的学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高佳敏说。 唐俊楠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病区主任。在学生和患者眼中,她是一位充满无尽力量的老师和医生。 “视、触、叩、听”是诊断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心血管内科的听诊是比较难学的。不同疾病的听诊声音不同。医务人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判断出来的。 “在教学的时候,我会把心脏比喻成一个四居室的房子。各个房间的门会有节奏的开启、闭合。我会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学生讲述不同声音产生的原理。”说起教学工作,唐俊楠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一名医学生从入门到成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唐俊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唐俊楠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学习,师从国家级知名专家张金盈。张金盈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思考、不断学习”的教学要求深深影响着唐俊楠。 唐俊楠专攻心力衰竭、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她先后被评为中国研究型医院研究型人才、中原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我的这台笔记本电脑,一直带在身上。这几年,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用它完成的。”说着,唐俊楠又打开一个网页,向记者介绍起来。 这个网页是由唐俊楠研究团队基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数据平台研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工智能预后管理平台。在输入患者的年龄、心脏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淋巴细胞等常规检测指标后,平台能够自动呈现患者未来的生存分析图,将患者划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平台可供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也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病情监测。 “这个平台是我们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初步尝试。我们选择的病例主要是终末期的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死亡率较高。如果有平台能够对这类患者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早期警示,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情况。”唐俊楠说。

唐俊楠(左二)带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