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持续推进河南临床专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日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临床专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到“十五五”末,河南省域内基本建成系统连续、特色鲜明、学科融合、优质高效的临床专科体系,形成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骨干、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省级特色专科为补充、专病诊疗中心为代表的高水平临床专科集群,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 构建临床专科建设发展新格局 “《指导意见》共提出了10条主要措施,包括优化专科布局、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打造优势特色专科、建强专科团队梯队、多学科融合发展等,旨在构建临床专科建设发展新格局,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监察专员刘笑天说。 以优化专科布局为例,《指导意见》明确了在推进临床专科体系建设中,省、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提出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优势突出的大型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区域内具备较强竞争力;评选一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基本覆盖一级诊疗科目及内科、外科的二级诊疗科目,在影响人民群众的重大疾病诊疗和关键技术领域达到省域内领先水平;围绕优势病种和特长技术遴选省级特色专科,在相关病种、平台支撑领域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打破原有的医学学科和诊疗科目壁垒,在疑难重症、专科前沿领域设置一批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在国内具备一定影响力,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诊疗服务。各省辖市要依据当地疾病谱、群众就医流向、医疗基础等,设置不少于10个专业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每个县医院建设3个~5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市域内领先水平,形成网格化临床专科服务体系。 打造优势特色专科 一个好的临床专科不仅能够惠及本专科患者,还可以带动引领医院其他专科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进步。因此,《指导意见》提出,医疗机构要按照临床专科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方向,探索打破原有的医学学科和诊疗科目壁垒,以优势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学科群为基础,全面梳理和科学整合配置诊疗所需的医务人员组成、设备设施条件、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等,组建相关重大疾病(领域)临床专科,充分发挥临床专科内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建设成为相关重大疾病诊疗领域的优势专科或特色专科。 针对紧缺专业及就诊量大的专科,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全面提升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精神科等群众就诊需求高、就诊量大的基础学科服务能力;强化麻醉、影像、检验、重症、病理等短板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学科的专业技术水平。 探索“学科专科双聘”管理模式 专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梯队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建强专科团队梯队上,《指导意见》提出,医疗机构要以临床能力为核心,围绕专科技术带头人和核心专家打造临床团队,充分发挥临床专科主任的主导作用和管理效能,注重临床团队在人才培养、技术带动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全周期培养机制,培育高层次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担当、后备人才丰富、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奠定临床专科长期发展基础,鼓励通过机构双聘、多点执业、战略合作等“柔性引进”模式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在管理运行机制上,《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开展医务人员“学科专科双聘”的新型管理模式,即临床专科的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由临床专科集中管理,明确承担的临床诊疗任务并负责相关绩效发放,科研、教学等非临床诊疗任务仍由其专业所属学科管理。同时,鼓励医疗机构探索建立专科内部二次分配的机制,赋予专科更多自主权,激活专科内生动力。 多学科融合发展 近年来,融合医学逐步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明确,医疗机构要加快推进内镜、介入、局部微创治疗和改良外科手术方式在内的微创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开展术中放疗、术中化疗、杂交手术等新诊疗模式应用,积极开展专病诊疗中心、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医疗技术项目、重视培育临床专科技术特色,促进医疗技术优化整合。同时,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围绕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与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临床与基础研究交叉融合、医工交叉融合等领域联合攻关,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发展。 《指导意见》还明确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统筹推进落实临床专科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