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慈禧太后与定坤丹 |
|
□尚学瑞
定坤丹是一款传承百年的妇科良药,也是传统中药之瑰宝。多年来,定坤丹以选料珍奇、制作考究、配伍精确、疗效可靠等优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那么,定坤丹是如何得来的?它的组方有什么奥妙?它调治疾病的优势在哪里?男性能用此药吗?下面,我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据记载,清朝乾隆四年,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编撰《医宗金鉴》,皇帝下令将妃子“瘀血病”列入研究内容。以吴谦为首的众多御医奉旨后,广泛征集历代医籍,历时数月,最后根据多首古方,删减增补出一个方药。 这个方药在后宫屡有效验。皇帝大喜过望,赐名“定坤丹”。“坤”指女子,“定坤”即“坤宫得以安定”之意。同时,皇帝下旨将该药列为“宫闱圣药”,专供内廷皇族使用,不许载入《医宗金鉴》。 当时的监察御史叫孙廷,乃山西太谷县人。孙廷的母亲患妇科病多年,久治不愈。孙廷设法从太医院将定坤丹的秘方抄了一份,偷偷连夜送到家乡,交给其家庭药铺“保元堂”配制。孙廷的母亲服药后,疗效明显。此后,定坤丹便在太谷县流传开来,后来又辗转落入同地的“广盛号”药铺。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因避乱西逃,一路跋山涉水,颇受颠沛之苦。当行至山西太谷县时,慈禧太后患了妇科病,腹痛难耐。当地县令连忙进奉了2粒“广盛号”的定坤丹,慈禧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 慈禧太后感叹此药的不凡功力,一时兴起,提笔亲题“平安富贵”4个大字,不仅提升了“广盛号”的品牌,还使定坤丹名扬四海,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坤丹也在国家的支持下步入生产“快车道”。1980年,定坤丹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5年,定坤丹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并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保密处方和工艺技术;2011年,定坤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看定坤丹的“真容”。定坤丹由人参、鹿茸、当归、熟地、砂仁、红花、西红花、三七、香附、阿胶、五灵脂、元胡、益母草、枸杞子、杜仲、白术、茯苓、柴胡、乌药、干姜、细辛、川牛膝、肉桂、炙甘草、白芍、鸡血藤膏、黄芩、茺蔚子、川芎、鹿角霜组成,全方以张仲景所言“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而立,集四物汤、四君子汤、理中汤、逍遥散、当归芍药散、八珍益母汤、肾着汤、芍药甘草汤等八大名方于一炉,具有补血敛血、调经安胎、解郁散寒、缓中止痛、行瘀理气、和胃醒脾等功效。 定坤丹的治疗范围广泛,凡妇女气血两亏、气滞血瘀导致的行经腹胀腹痛,经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太多或太少,经色或淡或紫黑,以及骨蒸潮热、血崩、血晕、血脱、闭经等,不论年龄和季节,均可应用。 现在,定坤丹在临床上也用于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增生、贫血、脱发、黄褐斑等。定坤丹还可以作为备孕者、产妇、气色不佳者的调理之品。社会上甚至有“妇女经血不正常,或迟或早或不畅,只要服下定坤丹,月经期间保无恙”的歌诀流传。 有关定坤丹,还有4点补充说明。 一是许多文献认为,定坤丹是由清代《竹林女科》(后名《叶氏女科证治》)中的补经汤化裁而来,其实不然。补经汤有人参、鹿茸、当归、香附等药材,主治因“血海虚冷,经脉不调”所致的月经病、带下病,这与定坤丹有一定相似度。但是,《竹林女科》的成书年代较晚,定坤丹诞生时这本书尚未面世。 二是人参与五灵脂配伍问题。人参与五灵脂属中药“十九畏”配伍禁忌,一般不能同用。但是,随着临床经验和认识的积累,二者配伍并不鲜见。清代《张氏医通》云:“人参与五灵脂同用,善于浚血。”近代名医李可也认可这一观点。从定坤丹组方到临床实践都证明,人参与五灵脂合用,一补一通,益气摄血而不留瘀,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还能醒脾消食、化瘀定痛、化积消症,尤其适用于瘀血日久、正气已虚者服用。 三是关于鸡血藤膏。鸡血藤膏是以鸡血藤的藤茎为原料,经煎煮、浓缩等工艺,并酌加红糖、蜂蜜、阿胶、黄酒等辅料而制成的药膏。定坤丹中的鸡血藤膏,主要起补血活血、通经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 四是男性使用问题。从中医角度讲,如果男性存在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以及身体虚弱、面色萎黄、全身疼痛等症状,就可以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定坤丹。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