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氏砭法调理糖尿病肾病
桂苓五味姜辛夏汤的应用方法
祛痹痛风饮治疗痛风
病毒性心肌炎治验
针灸治疗失眠
1
11 1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李氏砭法调理糖尿病肾病
 


□费景兰 陈茜 刘婷婷

钱某,男性,40岁,颜面浮肿、乏力1个月,加重1周。
病史
  患者在某医院住院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肾衰竭伴贫血、蛋白尿、心功能不全,曾下病危通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0余年,长期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10单位/天)及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10单位/餐前)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3年,口服络活喜(10毫克,每天1片)、卡托普利片(25毫克,早晚各1次);肾衰竭Ⅲ期,口服百令胶囊;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肌肉注射治疗。
  患者多年前患糖尿病肾病,曾在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诊疗,早期肌酐值为150微摩尔/升,病情基本稳定,未予特殊干预。2021年12月中旬,当地医院体检结果显示,患者的肌酐急剧升至617微摩尔/升,医生建议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
  中医诊断:消渴,辨证属于上热下寒证;肾衰病,辨证属于上热下寒证。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Ⅲ期、糖尿病足坏疽、高血压病、低蛋白血症、肾性贫血。
  刮痧方案
  2022年1月:每周2次全身刮痧,每日拨刮阴谷穴并刮拭双下肢以排毒效果。
  2022年2月:调整为每周1次全身刮痧,每日重点刮拭阴谷穴、委中穴、委阳穴及双下肢,以强化排毒效果。
  头部:在常规刮拭基础上,重点加强下丘脑投影区治疗,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操作要点。
  四肢经络:360度刮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重点疏通肺经、心包经、三焦经,肘窝、太渊穴、鱼际穴、支沟穴、内关穴、外关穴、列缺穴等。
  背部穴位:开四穴(大椎穴、大杼穴、神堂穴、膏肓穴,尤其侧重膏肓穴);开阳脉,重点刮拭脊柱及膀胱经内外侧线,采用寸刮法;配合点穴手法,刮拭胃脘下俞穴、大包穴、章门穴、京门穴及心肝脾肺肾投影区。
  胸腹部:横向、纵向刮透胸腺区域,重点作用于中府穴、云门穴、膻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及任脉旁开2寸(同身寸,下同)区域。
  双下肢:重点刮磨胫骨中段,取穴三皇穴(阴陵泉穴、地机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光明穴、足三里穴、下丘墟穴、上巨虚穴、公孙穴、太白穴、然谷穴、申脉穴、照海穴等,强化腘窝区域刮拭。
  效果评价
  经过6个月的31次全身刮痧治疗,配合每日磨刮排毒及偶尔耳部刮痧,患者病情趋于稳定,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具体改善如下:
  体重管理:患者入院时体重93公斤,2022年6月27日降至75公斤。
  血糖控制: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进食半个桃、1个苹果的情况下,空腹血糖4.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约8.0毫摩尔/升。
  糖尿病足恢复:右足大趾坏疽完全愈合,坏死趾甲恢复正常,原本麻木的脚趾知觉部分恢复。2022年10月回访,患者愈合良好。
  血压稳定性:体位性血压波动幅度逐渐减小。
  贫血纠正:贫血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肾功能维护:患者阑尾炎发作期间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10天,肾功能未出现显著波动;仅在摄入高蛋白食物后肌酐轻度升高,而后逐渐回落。
  尿液检查:2021年12月31日尿蛋白(++++),2022年2月7日尿蛋白(++)。
  按语: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虽然能够通过早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手段延缓病情进展,但是半数以上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且多数患者受周围神经病变困扰,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肝肾疾病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病理机制相关,肾脏疾病尤其与下丘脑-垂体-肝轴关系密切。李道政先生创立的李氏砭法,以“肝脾肾金三角”同调为核心,强调诸病共治;采用阴谷穴拨风、刮拭下丘脑投影区等特色手法治疗肾脏疾病,体现了“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中医疗法为钥匙”的整体观,实现“一石多鸟”的防治效果,对已病、未病均有调治作用。
方案释疑
  阴谷穴拨风:阴谷穴为足少阴肾经合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采用“徐而和”手法拨刮阴谷穴,可透发肾经病邪,兼具补肾、理气、止痛、降浊之效,是李氏砭法治疗肾衰竭的关键手法。
  三皇穴:即脾经的阴陵泉穴(天皇)、地机穴(地皇)、三阴交穴(人皇),擅长治疗水肿性疾病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之间,具有清热除湿、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功效。
  京门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肾之募穴,位于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可健脾通淋、温阳益肾,主治水道不利,是益肾利水的重要穴位。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