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苏桂显
进驻受援医院11个月以来,第17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普外科专家董良鹏、赵智力和冯超杰成功帮助当地医院开展近百例腹腔镜微创手术,并为当地培养了1名能独立操作的医生。 腹腔镜技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被视为现代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但受限于设备与技术短板,厄立特里亚此前尚未独立开展过此类手术。该医疗队进驻后,普通外科专家组迅速进行技术攻关,克服器械短缺、电力不稳等困难,利用有限资源优化手术方案。 2024年6月,团队成功为一名阑尾疾病患者实施当地首例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到现在,他们已成功帮助当地医院开展并完成近百例各类腹腔镜手术,这一突破性进展被厄立特里亚国家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技术落地仅是第一步,医疗队深知“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援外工作重点。在成功实现腹腔镜技术在当地落地后,医疗队将工作重点进一步延伸到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上。董良鹏与队员制订“理论+实操+跟台”的全周期培训计划,手把手指导5名厄立特里亚医生。通过200余小时的专项培训和30余台手术带教,当地医生已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基础术式。其中,1名骨干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全流程操作。 在腹腔镜技术推广过程中,队员们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助当地医院建立微创手术标准化流程,并捐赠了相关专业书籍。 厄立特里亚卫生部官员评价说:“中国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传递了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份情谊将被厄立特里亚人民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