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郏县:中医药架起惠民连心桥 |
|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杨 浩
近年来,郏县卫生健康委建立健全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加强县中医院省、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完成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了“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服务”的目标。郏县构建起来的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推广应用,方便了疼痛患者以及康复患者就近就医。 专家下沉一线 提升乡村服务能力 “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在基层如何发挥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和患者是否满意?”近日,记者来到郏县白庙乡卫生院采访。该院副院长陈琦飞就此提出了三点看法,他说,通过医共体的形式,上级医院专家来到乡镇卫生院定期坐诊带教,一是增强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二是让基层医生诊断规范化,以前卫生院缺乏中医骨干和业务科室,经过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医生强弱项、补短板,让技术系统化、规范化,从局部治疗到系统分析,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三是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诊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得。 为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留得住专业技术人才,郏县建立了中医药人员“乡聘村用”“轮流派驻”“统筹调配”的管理机制,实施规范化、同质化管理,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统一医疗卫生机构中药用药目录,制定中医诊疗方案,促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合理规范使用;以郏县中医院为龙头,与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科室共建,下派中医专家到基层长期坐诊、带教、查房。目前,郏县已共建中医专科7个,开展针灸、小针刀、神经阻滞、穴位注射等新业务和新技术20余项。同时,形成专家效应,让病人随着医生走,引导患者基层诊治,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留在了基层,实现了分级诊疗,有效提升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的诊疗水平。 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水平 白庙乡坡周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李晓娜说:“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乡村很受疼痛患者的欢迎,每年我都要参加由县卫生健康委主办、县中医院承办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而且还授予我们村卫生室‘中医阁’的牌匾,每天来这儿治疗的患者有很多。” 前不久,村民孙某正在地里干农活儿时,牙齿突然疼痛,感觉头晕目眩连话都说不成,孙某捂着肿胀的面部赶快来到村卫生室,李晓娜采用针灸疗法朝着穴位刺了一下。“咦,我的牙这会儿不疼啦,太神奇了。”患者孙某说。 “在农村,像牙疼、颈肩腰腿痛以及妇科疾病,经中医药适宜技术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中医药适宜技术之所以在基层受欢迎,是因为操作简单,治疗效果相当好,省钱又省事。”李晓娜说。 据郏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疾控中心主任李星伟介绍,为做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该县依托县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为培训基地,组织中医业务骨干组建师资队伍,筛选适合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理论培训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对乡村两级开展中医理论基础、针刺、灸法、刮痧、拔罐、推拿等进行全面培训。并对参加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保证培训效果。2024年,该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共培训乡村两级人员816人次,实现了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全覆盖。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 郏县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建成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实现了“村头就诊、云端看病”,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诊疗服务,实现了与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所有卫生室的互联互通,辅助全县1300多名基层医生“会辨证、敢开方”,有力助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普及应用。 郏县卫生健康委中医股股长李献华说:“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县13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均能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全县382所村卫生室均配备了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人员,能够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有效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高位推动中医药工作走深走实 “我们县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全县中医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建设标准和具体工作要求。县中医院完善科室设置,增设肺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科室,提升临床科室服务能力。县中医院率先创建全市第一家县级三级中医医院,建成了糖尿病科、理疗康复科2个省级专科,脑病科、心病科、治未病科2个市级优势专科,建成脑病科、儿科、周围血管病三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协作单位。全县共争取中医馆建设项目15个,实现了中医馆建设项目全覆盖。目前,已有9家中医馆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医馆,超额完成省定创建目标,以点带面在全县打造了90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和40所中医阁,巩固了村级中医药服务阵地。”郏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张利恒说。 下一步,郏县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传承创新发展主题,以“强化县级能力、激活乡级动力、夯实村级网底、强化技术培训”为抓手,紧盯中医药强县建设目标,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厚植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