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常 娟)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李震团队完成全国首例入组经皮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标志着颈动脉狭窄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为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70岁的徐先生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头颈部CTA(计算机层析成像血管成像)影像学检查显示,徐先生主动脉弓溃疡合并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穿透性溃疡,左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考虑到徐先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且病变位置较高,传统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面临全麻风险及颅神经损伤风险,行经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又存在较高的斑块脱落风险,李震团队联合院内多学科专家进行了全面会诊。经过深入讨论并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李震团队最终决定为徐先生实施最新的经皮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该术式通过将颈动脉血流转流至股静脉,并利用特殊装置过滤术中脱落的血栓或斑块,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同时避免大切口、颅神经损伤以及围术期脑梗死等风险。 6月17日,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陈忠的指导下,李震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完成手术。术后,徐先生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顺利返回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 李震介绍,颈动脉狭窄作为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受病变解剖条件限制,适应证存在局限性,且手术过程中可能引发相关围术期并发症。经皮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的出现,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该术式转流装置鞘管前端自带球囊,配合创新型血流阻断方案,能有效避免术中斑块脱落进入颈动脉,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其优势不仅在于适用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还能避免传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常见的脑梗死风险,以及颈动脉保护伞使用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为更多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