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处暑节气话养生 |
|
□王卓
今年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节气。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从立秋节气至秋分节气的这个时段,中医学称为长夏。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曰:“长夏应脾而变化。”说明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湿为阴邪,易伤脾阳,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使气机不畅,出现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状。由于气温逐渐降低,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出现秋燥,损伤肺阴,从而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等症状。因此,处暑时节养生应注重健脾祛湿、防燥润肺,从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着手,做到应时起居、顺势运动、合理饮食、调畅情志,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应时起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处暑时节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收敛。 俗话说:“春困秋乏。”处暑秋意渐浓,很多人会出现“秋乏”的现象,身体会产生莫名的疲惫感,嗜睡乏力,对睡觉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是身体阳气渐渐开始收敛的外在表现。因此,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为宜。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 人们要从亢奋的状态逐渐放平和,收敛神气,保持情志的安定平静,减少思虑,以缓冲秋季的肃杀之气。 顺势而动 处暑时节,人们可以选择散步、骑自行车、慢跑、跳绳等运动方式。人们应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出太多汗,运动程度以微微出汗即可。在运动的同时,适度晒太阳。人们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晒太阳,可以感受到室外阳光空气的抚慰,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加快新陈代谢。运动时,人们应注意保护阳气,否则容易感到困乏。 合理饮食 中医认为,长夏多湿,湿易困脾,削弱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容易产生消化系统疾病。因此,人们要注意调养脾胃,遵循“消暑清热、健脾祛湿”的养生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食用冬瓜、绿豆芽、苦瓜等清热食物,还适合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食物。 初秋余热与燥合为温燥,侵犯人体,易伤肺津,影响肺气的宣降,甚至伤及肺脏,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会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状。因此,人们饮食应以养阴、多酸、润燥、补肺为主,适合食用银耳、梨、罗汉果、百合、蜂蜜、莲子、黑芝麻、豆类等食物。 调和情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说明保持心态平和,没有忧思杂念,真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神和神气就能存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无从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认为,秋与悲相应,处暑时节人们容易产生悲伤情绪。因此,人们应主动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选择听音乐、散步、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方式,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作者供职于虞城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