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警惕阑尾炎的危险信号
龋齿的4个阶段
注射造影剂时的静脉保护原则
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血液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西医协同抗癌
1
11 1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注射造影剂时的静脉保护原则
 


□张宝燕

在临床上,进行CT(计算机层析成像)强化检查或者磁共振强化检查时,注射造影剂是提升影像诊断准确性的关键环节。然而,造影剂具有高浓度和高渗透压的特性,会对静脉血管造成潜在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造影剂外渗、静脉炎,甚至是组织坏死。因此,为降低相关风险,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静脉保护原则。本文旨在详细阐述静脉保护的核心原则。
血管条件的精准评估
注射造影剂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条件进行精准评估,这是预防静脉损伤的第一步。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血管弹性、检查部位以及既往穿刺史,并优先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下肢静脉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故通常为穿刺禁忌部位。对于老年人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采取热敷等方法促进血管充盈,以便穿刺。
对于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应选择健侧上肢静脉穿刺;进行头颅CTA(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检查时,优先选择右上臂静脉,以减少造影剂残留和伪影。
合理选择穿刺的工具
造影剂需要经高压注射器快速推注,普通头皮针难以承受此压力,易导致针头移位或药液外渗。注射造影剂时,需要使用专用的静脉留置针,并根据注射流速选择合适的型号。
如果流速>5毫升/秒(如CT增强扫描),宜选择18G留置针,这样可以确保药液的快速通过;如果流速为3毫升/秒~5毫升/秒,宜选择20G留置针,以平衡流速并对血管形成保护;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或体重<15千克的患儿),应选择更细型号(如22G或24G)的留置针,以减轻血管损伤。
对于需要长期进行增强检查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耐高压型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穿刺术)、CVC(中心静脉导管)或输液港。但是,置管前必须确认其耐高压性能,避免使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导致破裂。
操作流程须规范
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显著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规范 操作时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的范围需要>8厘米,并使用无菌敷贴对留置针进行固定,防止污染。
正确固定针头 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使用胶布固定针柄及延长管,以防注射过程中出现针头移位的情况。
预冲测试 在注射前用生理盐水5毫升缓慢推注,并观察是否存在回血或局部肿胀的情况,确认静脉通路顺畅。
控制注射速度和温度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检查协议对高压注射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免流速过快,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如在做CT增强扫描时,碘海醇的注射流速一般需要控制在每秒3毫升~5毫升。另外,输注造影剂之前,需要将造影剂加热至37摄氏度,可降低其黏度和渗透压,从而减轻对血管的刺激。
密切观察反应与及时处理 在注射期间,护理人员通过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如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或全身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处理。
强化注射后的护理
在注射完成之后,需要正确拔针并按压。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用棉签沿着血管走向对穿刺点及上方进行按压5分钟~10分钟,以免皮下淤血。
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在观察区休息30分钟。同时,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代谢,减轻肾脏的负担。
在注射造影剂时,做好静脉的保护非常关键。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静脉保护的原则,可以让血管损伤风险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从而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