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抗癌良药”黄芩的传说 |
| |
□刘戴维
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长河中,黄芩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味苦寒之药不仅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显示出抗炎、抗病毒乃至抗肿瘤的作用,还有着源远流长的应用历史和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芩的世界,聆听它的传奇。 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中原大地瘟疫流行。患者皆发热不退、咳嗽胸闷,严重者甚至咯血昏迷,死亡者日增。当时的郎中用尽常用草药,却收效甚微,百姓陷入恐慌之中。 有一位名叫黄岐的郎中,40岁,医术精湛,仁心仁术。他日夜奔走于各村之间,眼见乡亲们接连倒下,心如刀绞。一天深夜,因连日劳累,黄岐在诊桌旁昏沉睡去。 睡梦中,一位白发老者飘然而至,手持一株植物。植物的叶片细长,开着紫色的小花。最奇特的是,其根部鲜黄似金,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老者说:“此物苦寒,能清肺热、解邪毒,可救世人于水火。”说完,老者将植物递给黄岐。黄岐正欲询问,突然惊醒,发现手中空无一物,但是植物的形态细节却记忆犹新。 次日清晨,黄岐根据梦中的记忆上山寻找草药。经过3天跋涉,黄岐终于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了与梦中一模一样的植物。他小心采挖,发现其根部色泽金黄,断面呈实心,尝之味极苦。 黄岐急忙将其带回村中,煎煮后给重症患者服用。奇迹出现了,高热者体温渐退,咳嗽者症状减轻。患者连续用药数日后,村里的疫情得到控制。因为这种植物的根黄似金、味苦如芩(古时称苦为芩),并且为黄岐所发现,所以得名“黄芩”。 瘟疫过后,黄岐继续研究黄芩的药性。他发现这味草药不仅能治热病,还对一些奇怪的“岩症”(古人称肿瘤为岩症,因肿块坚硬如石而得名)有缓解作用。 村里有个老妇人,乳房长了个硬邦邦的肿块,十分疼痛。黄岐试着用黄芩配伍其他药物治疗,数月后,老妇人的肿块竟然变软了、变小了。消息传开,附近患有类似疾病的人都来找黄岐求治。黄岐发现,黄芩对热毒内盛型的“岩症”效果特别好。 后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应用黄芩,创立了黄芩汤、小柴胡汤等名方,其中黄芩都是作为君药使用。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黄芩解热毒,消痈肿,治恶疮。” 虽然传说充满神话色彩,但是现代研究结果证实了黄芩确实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抗肿瘤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在抗癌方面,黄芩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既能直接抑制癌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力,还能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 这味历经千年考验的中药材,正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焕发新的生机。需要提醒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辨证论治,患者应在中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作者供职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