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平顶山市新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彰显民生温度 |
| |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孟 召 马鹏宇
“大爷,今天您的血压正常,血糖控制得很好,要继续保持!”近日,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联盟鑫城小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像往常一样入户随访,仔细地为付老先生检查身体后说。“没想到你们今天又来家里给我们老两口做健康检查。”付老先生感动地说,“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10多年了,如今身体能这么好,多亏了你们贴心细致的照顾啊!” 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联盟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着辖区9500位居民,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病、精神障碍患者及65岁以上老年人共约3000人,行动不便、卧床不起者16人。面对繁重的基层医疗任务,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6名工作人员组成了2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工作之余,通过入户随访、电话随访、开展健康活动等形式,将签约服务落到实处。 “基层的工作不好开展啊,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我们既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又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状态。”联盟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陈鑫告诉记者,“我们服务的11个小区里,有7个是老旧小区,需要我们背着检查设备和慰问品爬楼梯入户随访。” 陈鑫说,今年以来,联盟路社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94.7%,基本实现了“应签尽签”。数字背后,是家庭医生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民生的艰辛付出。记者跟随陈鑫团队走街串巷来到了一个老旧小区。“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她笑着说,笑容中带着一丝疲惫。 在联盟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辖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家庭医生需要带着心电图机、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一层一层地爬楼。“有时候一天要爬好几栋楼,腿都累得发抖。”一位家庭医生坦言,身体的劳累远不及心里面的压力。如何敲开居民的“心门”,曾是家庭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刚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不少居民心存疑虑,以为我们是推销药品的,连门都不让进。”陈鑫回忆道。为了打消居民的顾虑,团队成员反复上门,耐心解释,用专业知识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信任。 家住和平路的程先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他在一次献血体检中,意外发现血压高达200/102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他住院治疗了3个月。出院后,程先生认为已经康复了,就不好好服药,还抽烟喝酒。结果一次饮酒后,他因高血压引起了脑梗死,落下了偏瘫后遗症,自此与轮椅“为伴”。程先生懊悔地说:“自从坐上轮椅,再也没有下过楼。”8年来,陈鑫等人定期到程先生家中随访,监测血压,指导用药,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还时常带去健康科普资料。“陈大夫每次来都这么客气,带着检查设备和礼品,辛辛苦苦地爬到7楼给我检查身体,让我感动不已。”程先生感激地说。 “从最初陌生到如今亲如家人,家庭医生用8年的坚守,赢得了居民的心。”陈鑫说,新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有效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体系保障。为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提升工作,新华区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区卫生健康委、区社保局、区财政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形成工作推进合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新华区不断充实家庭医生服务队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由63支团队增加至82支,包括252名医务人员,且全部公示到位。同时,市、区两级医院成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家指导团队,以分片包干、对口支援等方式,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能力,新华区还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截至目前,新华区辖区居民共33余万人,累计签约25.75万人,67万余人次享受到了体检、随访等免费服务,实现了老年人、脱贫人口、重点监测对象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新华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宋丽说,下一步,该区将围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在辖区开展“五个一”活动:拓展一个宣传阵地、体验一次签约履约服务流程、宣传一批优秀家庭医生、实施一项便民惠民服务、全面开展一次健康科普教育,不断深化家庭医生服务内涵,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