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炳胜
中医药有着几千年不间断临床应用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中药学与发生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现代药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科学基础。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取代中药学研究的其他部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药学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新技术。 纵观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无不体现了中医与中药体用互存、病证与方药互动相应、处方与药物相互为用的关系。在中医药学中,言药,必结合医;讨论药,往往置于具体的方剂配伍中进行;言方药,必联系相关的病和证以讨论,这与现代医药的单纯就药物的物质本身进行成分分析为主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大部分中医药学著作中,中药的传统研究常常从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所发挥的疗效作用来进行,临床应用单味中药的情况非常有限,单味药的药理研究在临床中药应用中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应该以单味药的药理研究结果来以偏概全,作为该药在复方中临床应用的决定性因素。 与现代医药通常单独使用治疗某种疾病不同,中医药临床的使用,通常是或主或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或者降低其毒副反应而提高安全性能的。纵观中国历代本草学著作和国家编修的中医药学药典,中药的剂量通常是随临床个体体质特性和疾病证候的寒热虚实情况,以及该药在方药配伍中的主次和作用来决定的。 中医药传承的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与方药剂量密切相关。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中药剂量的规定,有脱离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之处,也与近现代名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相违背。中药剂量问题已经成为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紧箍咒。 因此,建议高级中医临床专家和中药鉴定、炮制专家共同参与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中医药的临床安全,并且保护中医药临床的有效应用,从而维护中医药的健康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