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 娄季鹤
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电、放射线等所致体表、黏膜损伤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机体病理生理改变,又称“烧伤病”,烧在体表,伤在内脏。烧伤早期集束化急救处理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史调查、现场与院前急救、液体复苏、人工气道建立、早期清创与焦痂切开减压、吸入性损伤救治、不可忽视合并伤、脓毒症的防治和脏器保护等。
病史调查
首先,应明确烧伤原因,即引起烧伤的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其次,了解现场情况,具体包括现场是否密闭、伤者停留时间、跌倒与高空坠落、爆炸,以及自救与被救情况。
现场与院前急救 应该尽快脱离致伤环境,去除致伤物;用清水冲洗、浸泡(冷水疗法);创面清洁保护;重视合并伤的救治(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骨折);输液(对烧伤面积较大或长途转运者)。现场与院前急救应牢记“五字法则”,即逃、冲、脱、包、送。 现场与院前急救禁忌事项:电烧伤未到安全处施救,直接拉病人;跨步电压致伤;创面涂抹煤泥、碱面、紫药水、红药水、中和剂;大量饮用淡水;大面积烧伤休克未纠正,大清创。
人工气道管理
主张预防性气管切开,可解除梗阻;采用呼吸机支持,进行痰引流。经口气管插管适用于预防一过性气道水肿。 防呼吸意外“四字法则”:早(尽早建立人工气道)、宽(放宽气管切开指征)、牢(防止气管切开后仍脱管)、通(防止痰堵、出血、痉挛)。
脓毒症的防治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是危重病领域的重大难题。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早期识别及合理的处理可以改善预后。防治脓毒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创面是脓毒症的根源;不可忽视肠源性感染;警惕导管(中心置管、气管导管、尿管)相关性感染;需要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 脓毒性休克:一旦临床确诊严重感染,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6小时内达到复苏目标;争取60分钟内尽早使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但使用之前需要先获取适宜的培养标本;尽早明确感染灶;对细菌、病毒、炎症兼治。
脏器保护
护心营养心肌 强心
护肺气道通畅 注意湿化 呼吸机支持
护肾 纠正休克,改善肾血流灌注,碱化尿液,避免应用或慎用肾毒性药物
护脑 纠正缺氧、脱水,避免低渗,颈部减压
护胃 早期少量进食流质食物,抑酸剂应用,纠正隐匿性休克,保护胃黏膜
液体复苏
国内常用公式 第一个24小时成年人输液量=晶胶量(1.5×体重×总面积)+生理需水量(2000~2500毫升);第一个24小时小儿输液量=晶胶量(1.8~2.0×体重×总面积)+生理水量(50~150毫升)。 另一个公式为:面积×体重×1.8+生理需水量(3000毫升)。另外,小儿尚需补充生理钠量,数量为体重×(2或3)×6.5。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供参考,具体输液量需要因人而异。 第二个24小时:晶胶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2/3,水分不变。注意:输液总量常显不足,需要个体化确定;延迟复苏无公式可循;要求尿量1~1.5毫升/小时,小儿>2毫升/小时,成年人>100毫升/小时,谨防过量;先晶后胶,先快后慢,晶胶水交替。注:体重单位为千克。
输液速度分配 理论上来说,前8个小时输1/2。注意:有时心率快不是容量不足,心率慢不是容量已够。
复苏有关概念 限制性补液,即创伤出血但尚未确切止血之前;延迟复苏,即已达中重度休克者,不受公式限制;目标复苏,即有效循环血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
注意 小儿一次5%葡萄糖<150毫升,尽可能输注混合液,谨防低钠血症。成年人快速可达2000毫升/小时(休克,冲击补液)。严格记录出入水量。
吸入性损伤救治
中重度建议预防性气管切开。
血氧分压低于7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考虑使用呼吸机。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断。
提示 要警惕烧伤早期常见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梗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挤压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多浆膜腔积液、肺水肿、脑水肿、小儿高热惊厥、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等,还要重视评估受伤现场(烟雾、密闭、坠落等情况),注意导致烧伤的诱发原因(癫痫、昏厥、心脑血管意外),不要忽视复合伤(爆炸、外伤、中毒等)。此外,烧伤早期还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要注意烧伤疼痛可能掩盖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