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敏 刘洪峰
小儿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脑瘫儿童不仅需要健康的躯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因此,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时,既要针对脑瘫儿童的主要障碍、合并症等,还要尽最大努力改善其躯体症状,提高其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分为以下3种。 痉挛型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比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25%的患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双瘫患儿常在婴儿期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着向前走,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痉挛型双瘫患儿智力发育多正常。 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较多,也可伴手足徐动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锥体系,临床以肌张力过高、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被动活动关节时有抵抗。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屈曲,足跖屈形成尖足。从腋下扶提起患儿时,患儿有下肢交叉、步行时成剪刀步态、屈髋、屈膝、尖足等特征性姿势;遇到外界刺激后症状加重,烦躁,易激惹。严重者往往有关节畸形、挛缩及废用性肌萎缩现象。 对于脑瘫的康复,“三早”(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原则尤为重要,原因是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修复。年龄增大,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另外,如果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经验证明,小儿脑瘫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缩短康复期,使运动趋于正常化,而且防止继发性损害;更重要的是,运动功能的改善能使患儿广泛接触外界,促进患儿的智力开发,十分有利于患儿的发育成长。康复指导师要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活动项目要多变,使儿童对治疗感兴趣。短期住院康复治疗不会解决儿童的所有问题,也不能满足儿童的整体需要。医生要指导家长明确本病的性质,掌握基本训练方法和原则,把训练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中。任何单一治疗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尽最大努力促进儿童的康复。 (作者分别供职于禹州市妇幼保健院、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