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秦氏肌间入路 扩大了甲状腺外科术野,提高了安全性
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培训中心
图片新闻
一床小棉被的故事
400余名专家共商社区医疗模式
周密部署 突出重点 加强督导 商丘扎实推进医养结合试点自查工作
简讯
开封市养生保健研究院获准成立
巧拆主动脉上要命的“大炸弹”
1
11 1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秦氏肌间入路 扩大了甲状腺外科术野,提高了安全性
 

秦氏肌间入路
扩大了甲状腺外科术野,提高了安全性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王晓凡

  “你们别觉得捅破这层窗户纸很容易,不然为什么100多年了,我们只知道离断这个肌肉,而没有用这种方法呢?”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明教授如是说。
    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捅破百年来窗户纸的,正是河南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的秦建武。他创新的经带状肌间入路处理甲状腺上极的方法,让困扰手术医生多年的显露甲状腺上级、保护喉上神经困难等问题迎刃而解。他的这种方法,被高明教授称为秦氏肌间入路。
    日前,在第五届杭州甲状腺癌论坛上,来自国内甲状腺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及从事甲状腺外科的300多位专业医生齐聚一堂,就甲状腺肿瘤诊疗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及热点难点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次大会重点着力于甲状腺外科的两大热点专题——颈淋巴结清扫与喉上神经功能保护。
    甲状腺外科已经发展了200多年。瑞士医生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荣获1909年度诺贝尔奖;20世纪30年代,甲状腺手术已十分成熟;今天,甲状腺肿瘤手术安全程度已经很高。
    甲状腺的外形,像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附着在气管上,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叶。一旦出现甲状腺恶性病变,至少要切掉一侧“翅膀”,也就是甲状腺叶切除术。但在处理“翅膀”顶端也就是甲状腺上极时,都会遇到甲状腺前肌叠加覆盖,造成手术视野不佳,保护周围神经、血管困难而导致神经或血管损伤。
    甲状腺前、侧方的肌肉包括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两组肌肉对称、叠加覆盖于甲状腺表面。100多年来,甲状腺外科医生一直沿用的手术方式,通常采用颈白线入路,即打开颈白线后,逐一显露甲状腺峡部、环甲间隙,而后将腺体尽量下拉,尽可能靠近腺体逐一凝闭或结扎甲状腺上极血管的二三级分支。但在实际操作中,在不切断部分颈前肌的情况下,甲状腺上极术野常显露不足,很难做到直视下血管分支的逐个离断,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露更加困难,尤其腺体肥大、上极位置较高或病灶位于上极且伴有粘连的患者更是如此。
    如果切断部分颈前肌,虽然甲状腺上极充分暴露,术野扩大,但离断颈前肌不符合间隙入路、膜解剖的现代化甲状腺外科理念,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甲状舌骨肌主导提喉向上,胸骨甲状肌主导降喉向下,这样我们才完成了一次吞咽动作。如果一侧肌肉离断,虽然患者依靠另一侧肌肉也能完成该动作,但患者总会觉得不舒服。”秦建武说。即便将离断的部分颈前肌接起来,肌肉也会出现瘢痕。
    “鉴于胸骨甲状肌和胸骨舌骨肌之间存在止点差和层次差,我们考虑把以往向外侧拉起,改为分别向反方向拉起,从肌肉间隙入路。”秦建武说。
    自2016年4月以来,秦建武及其团队大胆尝试经带状肌间入路显露甲状腺上极,较以往的经典术式能更好地显露上极术野。即常规打开颈白线并初步游离腺叶后,自胸骨甲状肌和胸骨舌骨肌之间入路,将胸骨甲状肌自腺体表面向上内侧拉起,绕开上端止点,将胸骨舌骨肌向外上方牵拉,直视下就可以清楚辨别上极血管束的分支,同时充分显露喉上神经外侧支的走向。
    对于上位甲状旁腺的血供保护,由于手术操作空间的扩大,可以更加自如地精细化操作,准确保留上位甲状旁腺的血供分支,全组患者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经颈前带状肌间的自然间隙入路显露上极,避免了颈前肌的离断,还能最大程度扩大术野,轻松做到直视下显露上极及喉上神经外侧支,便于更加安全地处理上极,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2017年9月,这一研究结果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刊发,引起了甲状腺外科业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高明教授就曾经在手术中多次运用了秦氏肌间入路,可谓屡试不爽。在杭州甲状腺癌论坛上,在展望未来甲状腺外科发展时,他更是将这种肌间入路方式称为秦氏肌间入路。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