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沟边草 如今变成宝 邓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接地气儿 本报记者 文晓欢 通讯员 丁自力
“原来在沟渠、路边、村中空地生长的这些‘野草’没人要,冬季干枯一片,污染环境,也是火灾隐患,现在我们把它们收割了,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既保持了环境卫生、消除了火灾隐患,又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三得啊!”春节期间,邓州市裴营乡许营村村民安学阳与赵集镇彭家村乡村医生杨保珍交流时感慨道。 安学阳口中的“野草”,指的是毛桑子(学名苍耳子)、茅草根(学名茅根)、黄花苗(学名蒲公英)、苇子根(学名芦根)、毛辣子(学名蒲黄)、野菊花、野艾蒿(学名艾草)等野生中药材。前不久,杨保珍指导村民在农闲时到沟渠、路边和村中空地,科学采挖野生中药材,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这些从沟渠、路边等采挖的野生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大、纯度高,深受药商的欢迎。”邓州市鸿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华介绍说,该公司仓库里堆满了这些昔日的沟边草。 事实上,邓州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优势突出,如药用菊花“邓菊”,早在南宋时期即有“药菊邓州白、邓州黄,香比诸菊甚烈”的记载;出产的旱半夏,史称“邓半夏”,曾被李时珍载入《本草纲目》;盛产的麦冬个大质柔、气味香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畅销全国并有出口,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被誉为“邓麦冬”等。据统计,邓州市的土地上生长着几十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 近年来,在邓州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助推下,药材开发、推广种植接地气儿,中药材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据邓州市中药材研究中心主任余川文介绍,去年,该中心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研究考证,结合邓州市实际情况确定了市场需求量大、适宜邓州生长且为仲景经方常用药材,如白菊、半夏和麦冬等16种,已在全市推广种植。邓州市共种植中药材78840亩(1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投资1.3亿元,主要有玄参等43个品种,每亩平均收益4000元,年产值2.63亿元;全市种植药材的合作社共有19家,农户3300户,从业人员1.9万人;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的有张村镇、罗庄镇等乡镇,种植面积超过500亩的行政村有23个;特别是对野生艾草进行改良、培育,提高了艾草纯度,增加了绒含量,总结出了夏季栽种用老苗,春季、秋季栽种用幼苗,冬季栽种用根,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进行艾草种植;推行了“野生品种”规模化种植,使邓州市的艾草种植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南阳区域内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目前,邓州市已经委托相关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进行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