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倡导攻补寒热同用疗法 □杨艳芳 文/图
门成福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原门氏妇科第三代传人。门教授世代业医,幼承家训,熟读中医经典古籍,研究《黄帝内经》之理,遵照《伤寒杂病论》之旨,深谙《本草纲目》之药性,崇尚《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法。他特别注重中医学经典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博采众长,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学术造诣颇深。2008年,门教授被授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2014年,他获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同时,他主持完成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项目“三仙白斑膏”治疗女性外阴白斑课题,并荣获科技成果奖。 门教授根据数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逐渐总结出“先后天并重,善调气血,循时用药,攻补寒热同用法”等学术观点。他善于运用经方及补肾活血药物治疗疾病,擅长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男女不育症及妇科疑难杂症。其组方严谨,用药独特,临床疗效显著。 重视先天,培补后天,善养气血 门教授将女性一生分为4期:幼年期、生育期、绝经期、老年期。根据女性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分别重视调补肝、肾、脾,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经水出诸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互为滋养;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为女子之先天;女子以血为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故而气血调畅为女子之本。他强调,肝、脾、肾和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门教授临证时,重视肝、脾、肾、气、血的调补,并灵活应用于妇科诸病,这是他的主要临证思想之一。比如,女性月经后出现的各种虚证是由肝肾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所致,当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要;女性闭经是瘀血阻滞所致实证者,当以活血化瘀、调畅气血为主。同时,门教授强调,补肾为调经之本,调经以疏肝为先。不孕者多因脏腑失调、气血不和所致。门教授认为,女性带下病以湿邪为主,脾虚生湿,应健脾以除湿治带。门教授在诊治经、带、胎、产等证时,以辨证为基础,与辨病相结合,注重肝、脾、肾、气、血在病理变化中的主次,来确定补肾、调肝、扶脾、治气、治血,主次分明,配合恰当,先后有序,并根据具体症状灵活运用。 治月经病,循时用药,贵在调理 门教授从医60余载,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调经治本,循时用药是治疗月经病的关键,这是他的临证指导思想之一。门教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辨病,然后辨证,结合患者的形、气、色、舌、脉,综合“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所获资料,确定疾病的寒热虚实。他将月经分为经期、经后、经前3期,提出经前宜攻、经期宜活、经后宜补的治疗方法。他强调,经前期的气滞、血瘀、痰湿及实热证宜用攻法,比如气滞血瘀型、痰湿阻滞型的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常用方剂有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苍附导痰汤等。他认为,阳盛实热证者的月经先期,常用清经散、先期饮、丹栀逍遥散等。经期乃血室正开之时,宜用活血、温经、通络之法因势利导促使经血排出以通畅,避免“闭门留寇”,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生化汤、胶艾四物汤等,忌用苦寒辛散之药。正如古代名医薛立斋所说:“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同时,门教授指出,经后宜补应用更为广泛,比如补中益气汤可健脾益气、摄血调经;四二五合方可养血补肾、促排卵;德生丹可益气养血、舒肝健脾;两地汤可滋阴清热、养血调经;归肾丸可补肾填精、养血调经;归脾汤可补益心脾、气血双调等。 防治结合,治疗妊娠诸病 门教授提出有不良孕产史的育龄期妇女,多属脾肾两虚症状,应注重孕前调理,以培补先后天为己任,孕后仍然需要调理,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他认为,已孕妇女仍然需要重视防治,即安胎与治病相结合。他强调,孕后血聚养胎,阴血偏虚,阴虚生热,热甚则血不循经;胎失所养,或惹扰胎元,使其不安,滋阴清热能促使血液循环,使胎得养。在治疗疾病时,他强调安胎当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同时,他认为补肾是固胎之本,培脾为养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安。门教授临证时,多以配伍辨证分型的方药为主,比如补肾安胎的寿胎丸。他强调,治疗妊娠诸病要抓住一个“安”,即安胎,就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运用安胎之药。 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产后“元气大伤,百节空虚”,女性的整个生殖器官处于修复之际,胞内多瘀。女性产后诸病多因虚致病,因瘀致病。根据妇女产后的特殊生理特点,门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产后疾病的基础方:太子参、桃仁、川芎、当归、益母草、荆芥炭、山楂炭、三棱、莪术、丹参、黄芪、炙甘草,并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屡试屡效。同时,他强调,治疗产后疾病不宜单补,补甚则瘀血内滞,影响子宫恢复,比如未服生化汤,而先用太子参、黄芪、白术、白芍等补药;不宜单破,破甚造成气血更虚,比如子宫已恢复,勿用红花、牛膝等破瘀之品;亦不宜过多服用寒凉、辛辣、发汗或泻下之品,应以平为期。 攻补寒热同用法 门教授秉承家传,有6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经历,根据《黄帝内经》“间者并行”和“寒热温凉,反从其病”的理论,结合多年辨证、辨病相结合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攻补寒热同用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妇科诸病,收获颇丰。此法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亦推崇此法。寒热虚实是基本病机,“攻补寒热同用法”的实质是针对基本病机的灵活应用。门教授熟读经书,遵古而不泥古,将此法应用于经、带、胎、产、杂诸多疾病,在临证时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能使疾病迅速消除。此法还可用于临床各科。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